第239章 十年之约
嬴渊绝不相信,如无人教,‘卖命’这个词,居然是从一个龆年孩童口中说出。
刚回到伯府,蓁儿亲来相迎。
就见从嬴渊的马车上缓缓走下一对母子。
顿觉诧异,遂来到嬴渊身前,问道:“这二位是?”
嬴渊没有答话,只是让她们进了府中。
一旁仆人、婢女见了,忍不住议论道:
“除了那几位将军,伯爷可从不带外人回府啊。”
“还是一对母子...不会是...”
“别乱说话,让蓁儿姑娘知道了,咱们又要挨罚。”
“...”
就在几人言语间,蓁儿的目光,就已落在他们身上。
吓得他们连忙低头。
妇人进府时,一直颔首,不敢四处张望。
倒是那孩童,忍不住看向四周,喃喃道:
“这就是嬴将军的家吗?好气派!”
赵二郎在几年前,便就听他父亲提起过嬴渊。
说他是为国为民的大英雄,是全天下最能征善战的统帅。
还让赵二郎以嬴渊为楷模。
嬴渊走在前方,听到二郎所言,不由得转身,捏了捏二郎的脸颊,笑问道:
“你喜欢这里?”
二郎不会撒谎,点了点头,“这么气派的院子,当然喜欢。”
嬴渊笑而不语。
妇人也并未阻拦二郎继续东张西望。
对赵氏来说,若是他的孩子,真能跟着嬴渊卖命,那可是三生都难修来的福分!
比去边关参军要有出息多了。
打了几年仗,到头来,又能落得什么?
想到这儿,赵氏不由得抓紧了孩童的小手。
像是在用着这种方式,要提醒她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忠勇伯的重视。
这是他们能够改命的唯一机会。
待来到正堂。
嬴渊驱散了一众闲散人等,只留下蓁儿在旁伺候着,还有那一对母子。
他坐在首位,面对跪在地面的母子,不紧不慢的喝了杯茶,随后才开口问道:
“方才马车里,那孩童说,要为我卖命...”
“是你教他的?”
妇人一听,心中不由一紧,不停地磕头道:
“伯爷明鉴,民妇从未教过二郎那般说话。”
这时,赵二郎用着一种极其稚嫩的声音开口道:
“是我听说书先生说的,说书先生说,士为知己者死,便叫卖命。”
闻言,嬴渊忽的大笑起来,“好一个士为知己者死。”
对于他来说,赵家发生的惨案,其实并不是一件大事。
无非就是死了一对父女而已。
如果是镇远关出身的将领出了这种事,嬴渊自是责无旁贷。
但,这孩童的父亲,只是出身平虏所而已。
嬴渊即使不管,也没人会说他什么。
大不了,将这事知会刑部、锦衣卫一声,也不用亲身下场处理。
他之所以还未这样做,是因为他本能的觉得,如果将眼前的孩童加以培养,或许,会成为一个将才。
小小年纪,便知道卖命,便要不惜一切代价替父报仇。
名为坚韧的性子,已经在孩童的心里生根发芽。
这种人,也值得去栽培。
嬴渊端坐在椅子上,朝着那孩童挥了挥手。
二郎并未在第一时间就上前。
倒是那妇人,赶紧催促着二郎走上前去。
嬴渊将他揽在身前,伸出右手,摸了摸孩童的胳膊,笑呵呵道:
“倒是个练武的好苗子。”
听到这里,那妇人忽然眼前一亮,连忙道:
“不瞒伯爷,我家二郎,从小立志便要从军。”
嬴渊认真地看向那孩童,“真有此志向?”
孩童坚定地点头。
恰巧这时,于节庵走来,看到这对母子,颇感困惑。
嬴渊让那妇人将事情原委说出,于节庵顿时释然。
不过,他目光明锐,察觉出妇人的不同寻常,问道:
“读过圣贤书?”
妇人一愣,道:“幼时读过一些。”
说着,将头埋得很低。
嬴渊也察觉出一些异常。
于节庵问道:“不妨说说你的来历。”
妇人似有难言之隐,一直支支吾吾的,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见状,于节庵似有底了,缓缓开口道: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亲定蓝定远一案,涉案勋贵、功臣、百姓一万五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