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薛广德
薛广德,字长卿,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细腻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他生于何时,卒于何年,史书上并未留下确切的记载,但我们知道他是沛郡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是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的薛鉴的第五代子孙。这位历史上着名的经学家,以其博学多识和温雅宽容的性格,成为了汉代政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博学温雅,初入朝堂
薛广德自幼便展现出了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他博览群书,精通经术,尤其擅长《鲁诗》。他的学识和才情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其中不乏如龚胜这样的佼佼者。薛广德的学识和品德逐渐在士人中传开,他的名声也因此远播。
汉代的聘用制度为薛广德这样的贤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萧望之,这位当时的御史大夫,慧眼识珠,将薛广德聘为属官。在萧望之的提携下,薛广德得以进入朝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与萧望之多次讨论政事,每一次的交谈都让萧望之对薛广德的才华和见识刮目相看。萧望之深知,薛广德这样的人才不应该被埋没,于是向朝廷推荐了他。
不久,薛广德因其深厚的经学造诣和出众的品德被任命为博士。在博士任上,他参与了石渠阁的经学讨论,这是汉代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薛广德在讨论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同行的尊敬和认可。随后,他又被提拔为谏大夫,成为了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
体恤百姓,直言进谏
薛广德在朝中为政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言进谏,体恤百姓。他深知,作为臣子,有责任和义务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建议,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福祉。
元帝时代,薛广德与贡禹、韦玄成、匡衡等儒学之士共同列居高官。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颗为民请命的心。薛广德曾多次上书皇帝,言事首先援引古事,然后征引典籍,他的很多建议都被元帝采纳。
有一次,元帝计划去甘泉宫郊祭泰畤,并在那里射猎。薛广德得知后,立即上书劝阻。他指出,当地百姓因为皇帝狩猎而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他希望皇帝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放弃这次射猎计划。元帝读了薛广德的上书后,深感其言之有理,于是立即回宫,取消了射猎计划。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薛广德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也展示了他直言进谏的勇气和决心。
成语“流离失所”便源于此。它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而转徙离散、无处安身的悲惨景象。薛广德用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百姓的困境,不仅让元帝深受触动,也让后世之人对这位经学家充满了敬意。
直言谏诤,不畏强权
薛广德的直言进谏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他的建议会触怒皇帝,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退缩过。
有一次,汉元帝准备去宗庙祭祀,为了显示自己的排场和威严,他打算乘豪华楼船出游。薛广德得知后,认为这样做太劳民伤财,且与朝廷的礼制不符。按照惯例,皇帝祭祀出行应当乘车马走陆路。于是,薛广德决定再次直言进谏。
他脱下帽子磕头进谏道:“皇上应该从桥上前往。”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它实际上是在告诉皇帝,应该遵循礼制,乘车马走陆路去祭祀。汉元帝听了当然很不高兴,但并没有立即发作。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大夫您戴上帽子吧。”
然而,薛广德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能因为皇帝的几句空话就放弃原则。于是,他继续威胁皇上:“陛下如果不听取臣的意见,臣就要当场自刎,以血溅污陛下的车轮,使陛下不能够进入宗庙!”这句话一出,整个朝堂都震惊了。汉元帝更是龙颜大怒,眼看灾难就要降临在薛广德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