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儒学学院(第2页)

 “正是,大规模推广官学!” 

 “实际上,此事早在洪武二年便已发生。” 

 “洪武二年十月,朝廷下诏,要求各地府县共建学宫,并设立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职,以教导学生。” 

 “学生专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分科教授,并学习《大明律令》。”朱樉参照自身记忆与前世史书记载,缓缓道来。 

 最后,他还不忘总结道:“显而易见,父皇对现有的府学和县学并不满意,有意增加公立学校的数量。” 

 “而且,此次密令中既然提及私塾。” 

 “那么本王有理由推测,父皇此次已不满足于府学和县学,而是有意从最基层的私塾着手,将私塾也纳入朝廷的公立学校体系。” 

 谈及公立学校,朱元璋无疑是历史上的先驱。 

 然而。在朱樉的前世历史中,朱元璋是在洪武八年时,才下令各地府县设立社学的。 

 社学,即大明的初级学府,相当于现代的私塾。 

 唯一的区别在于,朝廷设立的社学是免费的。没错,就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由此便可窥见朱元璋对大明教育问题的重视。可惜,朝廷的政策虽佳,却难以抵挡人心的贪婪。 

 在洪武十六年之际,朝廷再次颁布诏令,恢复了社学,并规定“民间自设社学,聘请儒士教授子弟,官府不得干预!”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间接的让步。 

 然而,这样的安排使得基层的社学再次落入儒家学派的掌控之中,受其影响。 

 朱樉结合自身的记忆和前世的历史知识,迅速洞悉了朱元璋发布密旨的真正意图。 

 无疑,朱元璋意在提前推广社学。 

 不必追问为何要提前,原因很简单:朱元璋现在财源充足。 

 得益于东瀛和海上商帮的慷慨解囊,朱元璋的国库充盈,不再缺钱。 

 既然财政无忧,朱元璋自然想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这是无奈之举,因为当前大明的人才缺口实在太大。为何大明至今未能恢复科举? 

 并非不愿,而是实在等不及科举的举行。 

 朱元璋几乎年年都会颁布选拔人才的诏令。不仅朝廷内外的官员可以推荐人才,而且被推荐者还能继续推荐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