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长安柳月
第71章 二十八年前的旧案(第3页)
原来,造成薛仁贵惨败,数万唐军埋骨西域的罪魁祸首,正是当今权倾朝野的武三思。
那么武三思为什么要这么做,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犯下通敌卖国的勾当?
这就要从那个时候薛仁贵与武三思二人的出身说起了。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李世民命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分别率领水、陆两军,进攻高句丽。
次年二月,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在辽东安地战场上,被高句丽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
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将其首级悬挂于马上。
高句丽军观之胆
寒,于是撤军,此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
从高句丽返回长安的途中,李世民对薛仁贵说:“朕旧的将领都老了,无人再能帮朕征战天下。
朕看了看身边的诸将,没有一个比的上你薛仁贵的。
得到辽东并不能让朕感到多么高兴,这一次远征辽东,得到你才是朕最大的收获。”
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便将薛仁贵提拔为右军中郎将,专门负责镇守玄武门。
要知道李二当年就是在玄武门发动的政变而成为皇帝的,能被他派去戍守玄武门的人,一定是他最信任的心腹。
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冲至玄武门,守卫将士尽皆逃散。
薛仁贵愤怒道:“哪里有天子情况紧急,宿卫之人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后冒死登门框向皇宫大呼,警示内宫,唐高宗李治因此得以避过灾难。
不久,大水淹没李治的寝宫,李治对薛仁贵感恩道:“幸亏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没,我才知道有忠臣啊。”
薛仁贵一生忠于唐室,太宗皇帝李世民与高宗皇帝李治都对他信任有加,这才与图谋已久想要谋朝篡位的武则天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