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殿试作答(第3页)

 儒生三问:

 第一问:朝廷垄断盐铁,与民争利,导致价格高昂,且垄断会导致质量低劣,强买强卖,弊大于利。

 第二问:国家强行收购粮食,导致官商勾结,压低粮价,与民争利。

 第三问:由于经济、物资的绝对掌控,一家独大,官员们以国家官营的名义,谋取私利,造成大量贪腐。

 面对这三问,桑弘羊没有直接回答,同样也是问出了三个问题。

 桑弘羊三问:

 一:国家开支庞大,光靠农业税杯水车薪,倘若不施行国营专营,那国家的财政支出从哪里来?

 二:丰收之年,国家尚可以勉强维持收支,可是一但碰到天灾、民变、战争,急需用钱,不与民争利,钱从哪里来?

 三:一个帝国作为中央集权制度,倘若不能将资源、经济牢牢掌控在中央的手里,形成对地方压倒性的力量。

 那么一旦地方坐大,兴起叛乱,起兵造反,该怎么办,这是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儒生要求国家放开专营,藏富于民。

 总结起来就是桑弘羊认为:国强、富民不可兼得。

 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收拢资源到中央手中。以资源压倒性力量,保持国家的稳定。

 而一但民富,也就意味着地方势力坐大,必然会对中央权力发生僭越。

 这是源自于中央集权政府,在时代生产力局限、通讯局限之下,必然会面对的死循环的,无解的问题!

 薛虹狭长的眼中不断的思索,将记忆中的朝代进行对比。

 “国强者,莫过于汉武,收天下之富以强国。权利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央,所以朝廷强大,战无不胜。

 唐宋朝走富民路线,藏富于民,甚至经济大权也下放地方,如果皇帝雄才伟略,国家初期尚且不会发生什么。

 可一但中央稍微势弱,就会四处起火!

 国强则民穷而生变,民富则国弱而生乱,这是一个怪圈……”

 薛虹此生第一次遇到了这样一个无解的难题。

 忽然,薛虹瞳孔一动,脑海中的思绪万千,有了一点灵光。

 “诸位先贤前辈诸公,今日,薛虹不才,愿跨越千年,与诸君对话!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