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在清朝征服者爱写作

第84章 潼关学校(第2页)

 第二天,征大人便召集曹德贤和各地的工程师、工匠,开始规划学堂的设计与建设。学堂的选址就在潼关城东的空地上,那里交通便利,且周围没有过多的民居打扰,适合建造一座教育中心。征大人要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实用性,还要考虑到美学的因素,使这座学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能成为潼关的一个地标。建筑风格上,他要求采纳中西合璧的设计,既要体现清朝的文化传统,也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学堂应当分为多个区域,包括课堂、图书馆、操场、住宿区以及学术交流的大厅。

 很快,工程队伍便在御林军和大内侍卫的帮助下开始了建设工作。潼关的街头巷尾,百姓们渐渐发现,这座学堂的建设速度出乎意料地快。御林军的士兵们身着铠甲,手持工具,或挖土,或搬运木材,协助着工匠们进行土方和建筑材料的准备工作。而大内侍卫则负责监督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两支力量的合作使得工期大大缩短,原本预计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居然在短短数周内便初见雏形。

 征大人在建设过程中亲自督导,几乎每日都会到工地上巡视,和工匠们交流,关注每一处细节。他不仅要求工程要精致,更要求学堂的建设要尽可能符合百姓的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安静、宽敞、明亮的环境中学习。同时,他也不忘关注潼关周边乡村的教育问题,决定在学堂周围设置几个简易的学习区域,让那些没有条件进入学堂的乡村孩子也能在当地的教师指导下,进行基础教育的学习。

 “修建学校,不仅是修建一座建筑,更是在修建未来。”征大人常常在工地上对工匠们说。他深知,这座学堂的意义远非一座普通的建筑,背后承载着无数孩子的希望,是未来改变潼关乃至整个地区命运的起点。

 随着工程的推进,学堂的外观逐渐成型。第一座教学楼已经完工,宽敞的大厅和明亮的教室让人一眼看去便充满了庄重与和谐。大厅内的讲座区域已被装饰得颇为精美,四周挂着各种古今中外的知识图谱,仿佛每一幅画作、每一张图表都在诉说着文化的传承。窗外,草坪和操场的绿意勃发,宽广的场地和清新的空气使得每一位来访者都为之心生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