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技导之困,破局之喜(第2页)

 李明又针对农民们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调整。

 他把那些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手把手地教农民们操作。

 “大家看好了,这就是‘浸种催芽’,先把种子泡在水里,等它发芽了,再播到地里……”

 “这是‘施肥’,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别一次放太多,把庄稼给‘烧’死了……”

 “这是‘除草’,要及时把杂草拔掉,别让它们抢了庄稼的养分……”

 李明不厌其烦地讲解着,示范着,直到每个农民都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

 徐光启在一旁看着,也是暗暗点头。

 他不得不承认,李明这小子,虽然有时候不着调,但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比自己那些高深的理论,要管用得多。

 然而,即使这样,还是有一些农民半信半疑,他们对新技术仍然心存疑虑。

 “李大人,您说得再好,我们也还是不放心啊!”一位老农愁眉苦脸地说道,“这新技术要是真有那么好,为啥朝廷不早点推广呢?”

 “就是啊,要是真那么好,那些大户人家为啥不用呢?”另一位农民也附和道。

 李明知道,这些农民的顾虑,不是几句话就能打消的。

 他必须拿出实际的成果,才能让他们信服。

 “乡亲们,这样吧,咱们打个赌!”李明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咱们就拿这块实验田做个对比,一半种传统的老品种,一半种咱们的新品种,到时候看看哪边的产量高,怎么样?”

 “好!就这么办!”农民们一听,都来了精神。

 他们倒要看看,这新技术到底有没有李明吹嘘的那么神奇。

 在李明和徐光启的精心指导下,第一批“临时技术指导员”终于“毕业”了。

 他们带着新种子、新技术,回到了各自的村庄,开始了他们的“传道授业”之旅。

 李明站在田埂上,目送着这些“技术指导员”远去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相信,只要有这些人的努力,新技术一定能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老徐,你说咱们这算不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明转头问徐光启。

 徐光启捋着胡须,微微一笑,正要开口,却听李明突然“哎呦”一声叫唤,捂着腰蹲了下去,脸色煞白。

 “哎呦,我的老腰啊……”李明这一声惨叫,把徐光启吓了一跳。

 “怎么了?怎么了?”徐光启连忙上前扶住李明,一脸关切。

 “没……没事……”李明强忍着疼痛,龇牙咧嘴地说道,“估计是……是最近太累了,闪着腰了……”

 “让你逞能!”徐光启没好气地瞪了李明一眼,“一把年纪了,还跟年轻人一样拼命,这下好了吧?”

 “嘿嘿,这不是……这不是为了早点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嘛……”李明揉着腰,还不忘给自己“邀功”。

 徐光启无奈地摇了摇头,扶着李明坐到田埂上,让他休息一会儿。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位风尘仆仆的信使飞奔而来。

 “报——”信使滚鞍下马,单膝跪地,气喘吁吁地说道,“李大人,徐大人,出事了!”

 “出什么事了?慢慢说!”李明强打精神,问道。

 “禀大人,南边几个县遭了暴雨,庄稼被淹了不少!”信使焦急地说道,“当地的百姓,正急着抢收呢!”

 “什么?!”李明和徐光启同时惊呼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