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皇室骚乱
他很清楚劳合·乔治在说什么——阿拉伯起义。
这场起义因“麦克马洪宣言”(mcmahon declaration),即“侯赛因-麦克马洪书信”而起,其中英国向谢里夫·侯赛因及阿拉伯人承诺独立,鼓动他们对抗奥斯曼帝国。
‘问题是,我可不会轻易答应这件事,麻烦实在太多了。’
啧,英国人为什么总喜欢把烫手山芋甩给他们?
起初,汉斯以为奥匈帝国才是协约国阵营中的薄弱点,结果最近一看,奥匈和英国比相比,简直就像个听话的小天使。
好在与原本的历史不同,这次英国的丙酮生产没有受到阻碍,关于犹太人国家建设的提案压根就没有被提上议程,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果有人对这感到疑惑的话,那就再次由打破四面墙,喜欢“插手一切”的汉斯·冯·乔来解释一番吧。
丙酮,是英国生产无烟火药(cordite)的关键原料,而无烟火药又是炮弹装药的重要成分。
但丙酮的生产需要大量木材,而英德战争爆发后,英国的木材进口受阻。就在这时,犹太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提供了解决方案。作为回报,英国政府承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问题在于,英国早在麦克马洪宣言中就承诺过,将包括巴勒斯坦、伊拉克、叙利亚在内的整个中东地区划归阿拉伯独立国家。
对阿拉伯人而言,英国就是在公然搞双重合约。
但这还没完,英国人的背刺远远不止如此。
因为不管是对阿拉伯人的承诺,还是对犹太人的承诺,英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兑现。
“毕竟,当时的英国早已与法国和俄罗斯秘密达成协议,准备瓜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整个中东。”
甚至,英国不仅对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做了承诺,还向奥斯曼帝国许诺,只要他们抛弃同盟国,投靠协约国,就会保留他们在巴勒斯坦的统治权——换句话说,他们玩的是四重合约。
就连如今已经在外交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汉斯,也感觉自己和英国的操作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英国人榨干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利益,却只为自己谋取好处,这种厚颜无耻的行径,他只能忍不住感叹。
果然,要想追上英国那种阴间操作,他还差得远呢。
不管怎样,阿拉伯问题对汉斯而言,是一个难以抉择的烫手山芋。
毕竟,他明确知道经过英国的胡作非为后,整个中东会变成什么样子。
“关于阿拉伯问题,我认为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答应谢里夫·侯赛因的要求,支持阿拉伯独立。
第二,维持战前局势,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及整个中东的统治。
如果是和平时期,汉斯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问题在于,现在奥斯曼成了敌国,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可恶,都是英国人的错!唉怎么感觉比起奥匈帝国,英国才是真正的废物啊。’
不过话虽如此,汉斯也并不打算让奥斯曼彻底灭亡。
毕竟这样做,会让德国多年来在奥斯曼的投资、人力和时间全部化为泡影。
从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他们绝不能轻易放弃在奥斯曼的影响力。
“要不,干脆和我们英国一起瓜分中东怎么样?先假装支持阿拉伯人,等战后再翻脸。哼哼,到时候他们又能拿我们怎么样?”
不愧是当年签下“四重合约”的英国佬,劳合·乔治的提议透着一股纯正的英式恶臭。
汉斯直接表示拒绝。
“中东同样是德国的利益区域,我们不希望这片地区因外力干涉而陷入长期动荡。”
更重要的是,如果德国和英国一起瓜分中东,那他们辛辛苦苦建设的油田也要分给英国人。
开什么玩笑?凭什么白白便宜英国人?
不过,看起来劳合·乔治只是随口一提,他见汉斯态度坚决,也没有继续争辩,而是换了个话题。
“那么,您的意思是放任阿拉伯起义发生?”
“虽然这确实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我暂时还不想轻易下决定。”
对德国来说,最符合利益的选择仍然是让奥斯曼继续掌控中东。
即便奥斯曼现在是敌国,它依然是一个深受德国影响的政权,更何况,自青年土耳其革命以来,奥斯曼的宗教属性已经大幅削弱,逐渐向世俗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