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例(五)(第2页)
张仲景仙师捋着长须,笑眯眯地说: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有趣,仿佛伤寒成了个爱串门的小调皮。不过,既然它传到了太阴,咱们就得有招儿对付它。来,听我细细道来。
小弟子眼睛一亮,竖起了耳朵: 洗耳恭听,师父!
张仲景仙师故作神秘地回答: 首先啊,你得学会看脉象,就像是读一本无字天书。伤寒一旦溜达到太阴,那脉象就变得软绵绵的,像刚下过雨的泥地——濡脉,而且还带着点大气粗的感觉,就像是吃饱喝足的大汉在散步——大脉。这时候,病人还会发烧,就像是被夏天的热情紧紧拥抱;下利呢,就像是肚子里的调皮鬼在玩滑梯,嗖的一下就出去了;口渴嘛,就像是鱼儿离了水,急需解渴;最难受的是腹中急痛,那感觉就像是肚子里有个小剧场,正在上演一出激烈的武打戏。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忙问: 哇,这伤寒还真是会玩儿!那咱们怎么办?
张仲景仙师得意洋洋地说: 别急,我这儿有个秘方,保证让伤寒吓得掉头就跑——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听这名字,是不是觉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小弟子好奇不已: 听起来像是中药界的“复仇者联盟”啊!快说说,这方子怎么配?
张仲景仙师一一列举,手势夸张地介绍: 好嘞,咱们先把这些药材请上场:茯苓四两(换算成现代计量,就是20克,想象成四包小零食的量),白术三两(15克,差不多是你早餐鸡蛋的重量),厚朴四两(20克,想象一下四块小饼干叠罗汉),石膏半斤(25克),黄芩三两(15克,和白术是孪生兄弟),甘草二两(10克,甜丝丝的调味剂)。
小弟子瞪大眼睛,问道: 这么多药材,得怎么煮啊?不会煮成一锅大杂烩吧?
张仲景仙师摇头晃脑地说道: 非也非也,煮药也是一门艺术。你得把这些药材统统扔进一大锅水里,那水量嘛,就想象成你要泡个温泉澡那么多,大约一斗(现代大约是10升)。然后,用小火慢炖,就像炖一锅老火汤,直到水变少了三分之一,剩下五升左右,那汤色金黄,香气扑鼻,就说明火候到了。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 原来如此,那喝起来呢?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回答: 每次喝个一升五合(大约1.5升,也就是三大杯),一天分三次喝,早晚加午间茶时间,保证伤寒跑得比兔子还快!
小弟子兴奋地拍了拍手: 太好了,师父,我这就去准备,让伤寒知道咱们的厉害!
张仲景仙师拍拍小弟子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且慢,徒儿,这方子虽好,但记得,中医之道在于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也有轻重之分。遇到复杂情况,还是要灵活运用,不可死板哦!
小弟子点头如捣蒜: 记住了,师父,我一定会小心谨慎,不让伤寒有任何可乘之机!
张仲景仙师突然话锋一转: 话说回来,你知道为什么这方子里的药材都那么特别吗?
小弟子一脸茫然地问: 还请师父赐教。
张仲景仙师神秘一笑,缓缓道来: 茯苓啊,就像是个超级吸水海绵,能帮你把身体里的湿气吸走;白术呢,是个健脾小能手,让你的脾胃强壮起来;厚朴,那可是个宽胸理气的高手,让你的胸口气顺了,心情自然就好了;石膏,别看它冷冰冰的,其实是个清热解暑的好帮手;黄芩,就像是身体的清道夫,帮你把体内的热毒一扫而空;甘草呢,就像是个和事佬,调和所有药材,让它们和谐共处,共同对抗伤寒。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 哇,原来每味药都有这么神奇的作用,真是涨知识了!
张仲景仙师满意地点头,继续说道: 是啊,中医的魅力就在于此,每一味药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相互配合,就能创造出无穷的奇迹。
*。话说有一天,有个好奇宝宝般的弟子,眨巴着大眼睛,一脸求知欲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问道:“仙师啊,我听说伤寒这家伙要是溜达到少阴那儿,可就麻烦了。有没有啥灵丹妙药能对付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