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例(十四)
小弟子一脸问号地问张仲景仙师: 哎呀,师父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疑惑,就像那悬在半空中的风筝,怎么也落不下来。您知道吗?我读到“脉浮而大,心下反鞕”这句,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啊!这说的是啥情况呢?是不是就像一个人表面看着挺高兴(脉浮),其实心里头藏着个大秘密或者大烦恼(脉大),然后肚子那儿还硬邦邦的(心下反鞕)?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啊?
张仲景仙师笑眯眯地解答: 哈哈,你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丰富嘛!不过呢,咱们中医的事儿,可没那么简单直白,得细细道来。
首先啊,咱们说这“脉浮而大”。脉浮,就像是春天里河面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流开始活跃起来,反映在脉象上,就是手指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脉搏跳动得很明显,像是在跟你打招呼呢!这通常意味着体表有邪气入侵,身体正在调动正气来抵抗,就像国家边境上起了战事,军队都调到前线去了。
而“脉大”,可不是说你的血管变粗了哈,而是指脉搏跳动的幅度大,力量足,像是战场上那些士气高昂的士兵,一个个都憋着劲儿要往前冲呢!这往往表示体内有热邪在作祟,热邪嘛,就像夏天里的太阳,火辣辣的,让人受不了。
但是呢,奇怪就奇怪在,这体表有邪气,体内又有热邪,按道理说,应该是身体上下都热得不行,应该想办法散热才对。结果呢,这“心下反鞕”,就像是吃了块没煮熟的红薯,堵在胸口,下不去,还硬邦邦的,让人难受得紧。
小弟子听到这,心口也仿佛堵上了: 哎呀,师父,您这一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这热邪和邪气给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啊!那咱们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子,一脸地风轻云淡: 莫急莫急,咱们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这“脉浮而大,心下反鞕”,它背后的原因啊,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热邪藏在五脏里头(属脏者),一个是热邪跑到六腑里头去了(属腑者)。
要是热邪藏在五脏里头,咱们就得想办法把它攻出来,但是啊,可不能随便发汗。你想啊,这热邪本来就藏在里头,你要是再一发汗,不就等于给热邪开了个后门,让它趁机逃跑了吗?到时候,热邪没去掉,反而伤了正气,那可就不划算了。
要是热邪跑到六腑里头去了呢,咱们同样不能让它轻易地从小便里溜走。为啥呢?因为六腑啊,它就像是身体的下水道,负责把体内的垃圾和毒素排出去。你要是让这热邪通过小便频繁地排出去,那下水道不就堵了吗?到时候,大便就会变得干燥坚硬,排便可就困难了。所以啊,咱们得小心谨慎,别让这热邪有机可乘。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 师父,您这一番话,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啊!那要是遇到这“脉迟者”,又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仙师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嗯,问得好!这“脉迟者”,就像是那慢吞吞的乌龟,脉搏跳动得缓慢无力。这说明啊,体内的正气已经不足了,就像是军队打了败仗,士兵们都疲惫不堪,没力气再打仗了。这个时候啊,咱们就不能急着去攻邪了,得先养养正气,让身体慢慢恢复过来。不然的话,强行攻邪,就像是让疲惫不堪的士兵再去打仗,那不是让他们去送死吗?所以啊,咱们得耐心等待,等到正气足了,再去攻邪也不迟。
小弟子满脸疑惑地问张仲景仙师:嘿,师父!我这脑袋里装满了问号,今儿个就想问问您,那伤寒病里说的“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到底是个啥情况?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口诀嘛!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长须,笑眯眯地说:哈哈,你这小子,还真把医学当武侠了!不过,这伤寒啊,确实有点儿“武林秘籍”的味道。来,我给你细细道来。
小弟子搬了一把小板凳,坐好了:好嘞,师父,我这耳朵可洗干净了,就等您这“秘籍”呢!
张仲景仙师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咱们先说这“脉阴阳俱紧”。这脉啊,就像河流,有宽有窄,有急有缓。中医里的“阴阳”,简单来说,就是手的内侧(阴)和外侧(阳)。当伤寒来袭,正气和邪气在体内打架,这脉就变得紧张了,就像河流遇到了礁石,水流变急,浪花四溅。所以啊,“脉阴阳俱紧”,就是说不管是手的内侧还是外侧,摸到的脉都紧绷绷的,像弦一样。
小弟子恍然大悟道:哦,我明白了,这就像考试前我紧张得心跳加速,手也跟着抖起来,只不过这次是人体内的“河流”在抖!
张仲景仙师点头笑道:对,你这个比喻挺贴切。接着说“恶寒发热”。恶寒,就是冷得直打哆嗦,好像被北极熊抱了一下;发热呢,就是体内的小火炉烧得旺旺的,跟吃了辣椒似的。这两个症状一起出现,就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就像冰火两重天,让人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