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最后的挣扎(八)(第2页)

 ‘验封清吏司’(明清吏部特有的四大清吏司之一‘验封司’)负责封爵、世袭、恩荫、请封。 

 ‘考功清吏司’(明清吏部特有的四大清吏司之一‘考功司’)负责奖赏、处罚。 

 ‘稽勋清吏司’(明清吏部特有的四大清吏司之一‘稽勋司’)负责最后的复名复姓、入籍出籍、以及赡老归乡等事。 

 有功或有过的官员经裁定后,按其功勋定赏罚,而后移交陛下圣裁。” 

 “好,朕问你,现如今这勋爵除了那少的可怜的赏赐外,可还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 

 商周祚有些懵。 

 不仅是他,一旁低着头当人形背景墙的李邦华等人也是略显错愕的抬起了头。 

 这还有啥实际意义? 

 这都什么年代了,难不成陛下您还准备恢复古制真的给地封田吗? 

 “臣愚钝,请陛下圣意?” 

 “朕觉得,虽然今时不同往日,文武勋阶已经成了历史,但总归是一种对有功之臣的恩赏。 

 再怎样,也不能失了它对文武大臣功劳肯定的本分,否则还不如直接废除不立来的干净。 

 所以,即日起,朕决定:凡勋、阶在身的官员,不管是勋级还是散阶,文官刀兵不加,武勋见官不拜。 

 若有贪赃枉法、渎职害民之事,文官犯法,由‘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东厂’四部核查缉拿,将官无权处置。 

 武勋犯事,则由‘兵部、锦衣卫、中军都督府’三司论处,文官无权过问。 

 从今以后,这三司四部各司其职,如何?” 

 商周祚懵了,意识到皇帝这是要把文武拆开分制后,本能的就要反驳,却在话到嘴边的时候反应了过来。 

 微微扭头看向四周,却收到一批沉默的目光,慢慢的,隐约意识到什么的他不由心中一叹。 

 罢了,分就分吧。 

 分了也好,再不分,恐怕要不了多久大明就会走回前些年那文恬武嬉的老路。 

 如今文武拆分,最起码以后双方出了问题不会再甩锅给对方,也省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乌烟瘴气。 

 “陛下圣明,臣不及也。” 

 “既然如此,此事就这么定了,从今以后,废除勋、阶(勋位跟散阶)初封旧例。 

 (明清时期的很多勋位跟散阶都是跟官位自动匹配挂钩的,也就是说你当了什么官,自动就有了什么勋位跟散阶,除了少数勋阶外,不需要再立功授封。 

 这其实是历史演变中皇权过度集中演变出来的古制剩余,因为在秦汉,乃至隋唐时期,这些勋位跟散阶都是有实权实利的大臣与将军称号。 

 比如两汉时期的‘光禄大夫’跟‘骠骑将军’,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俩官位在当时可是朝廷重臣,执掌一方兵马的大官。 

 但在经历过三国两晋、隋唐五代的制度崩溃与环境更迭后,到了明清时期,已经逐渐成了俩军衔名头。 

 尤其是曾经那威名赫赫的骠骑将军啊、大将军啊啥的,除了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屁用没有)。 

 所有勋位与散阶的赏赐必须要考功查验,列入文武官员日常政绩中。 

 有功者恩,有过者免,乱封恩封者,酌情处罚,情节严重者,缉拿严查。” 

 心头一跳,商周祚赶忙跪地领旨,“臣遵旨!” 

 “另外,定国公卢象升斩杀皇太极有大功,特封其为‘乐浪王’,李氏朝王降奴不明,废王为郡。 

 就以汉江为界,‘平安、咸镜、黄海、江原’四道合为‘乐浪王国’,以为乐浪王卢象升封地,命其择日于高句丽故地‘平壤’开府建牙。 

 余下‘京畿、忠清、庆尚、全罗’四道,及济州岛则降为‘真番郡国’,日后李氏朝王改为真番郡王,一应礼法以郡王为界。 

 另责令卢象升从东军内部挑选两万亲信兵马镇守汉城,待李淏归朝后,助李氏重建李氏郡国。 

 等李国重建,其人原地去职留兵,以‘乐浪王爵’移驻‘乐浪王国’,从今以后,一应礼度按朱氏藩王制,无诏再不得归明。 

 至于下任东军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