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爆炸的榴莲
第752章 水泥路上的倭国奴隶劳工(第2页)
朱允熥轻笑,眼神意味深长。
石伟毅知道太孙心中有数,神色坦然,笑着回应:“回京后,我确实没再跟这位同门师弟相见了。”
我们清清白白的,太孙您可别误会,生出是非来。
朱允熥咧嘴一笑,“郑明旭可是打算等上元门码头落成,连接玄武湖的新航道疏通后,准备在丰昌县另建新码头?”
言罢,他眼神平和地凝视着石伟毅。
石伟毅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微臣隐约记得那份奏折,内阁也已批示同意了。”
“你们在交趾积累了不少经验,为官之道自然是驾轻就熟。现今许多人重返应天,既然回来了,就把昔日经验,去芜存菁,应用于京城的治理上。”
朱允熥见石伟毅欲言又止,便抬手道。
“虽说这只是个开端,但应天周围若到处是工坊冒黑烟,观感不佳。迁至江北,既能让京城免受烟尘之扰,又能便于江北货物的流通,郑明旭这主意不错。”
石伟毅颔首:“也是存了些私心,这些工坊跟仓库若留在应天府,税收自然也留在应天府了。”
朱允熥嘴角一撇:“那也是应天府有这能耐,别人眼馋这些工坊,自个儿建去就是。”
从皇庄女子集体纺纱织布开始,到太平府矿区因势利导建立起的一座座工坊,如今环绕应天府,已有多处集中人力的工坊竣工。
外商络绎不绝,至少目前朝廷不必担心产品滞销。
对此,石伟毅没有回话。
按太孙意思,这可是要地方官府间竞争起来才行。
朱允熥略感无趣,望着熙熙攘攘的昌子口。
“应天府建设上元门码头的计划不错。凡此种种涉军事国事的大工程,朝廷日后还需逐步明确官与民的界限。”
石伟毅连忙回应:“内阁已着手处理应天周边相关事务,力求不影响百姓商贾的运营,也不耽误朝廷的军事国家大事。”
此时,码头栈桥上,京军千户柴昊强已拔刀出鞘,威风凛凛地走来。
走近时,柴昊强即刻抱拳低头,“末将拜见太孙,拜见石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