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贾不器,太鲁莽了(第3页)

这还能忍啊?
怎么说呢,即便是张庭恩和林如海,也认为贾琏太过鲁莽了,怎么敢在科举上动手脚呢?这人得多飘啊,才敢这么干。

别说什么这是广东布政使领衔,不是巡抚的意思。说出去谁信啊,你还代理两广总督呢。

张庭恩不好说话,林如海跳出来反驳郭衍,贾氏实学的基础是格物,可以叫格物学。也是儒家学问的分支。郭大人非要咬文爵字讲传统,那请问昔日六艺今何在?别的不说,郭大人能射箭么?还是说会驾车、会骑马?

宁克则跳出来批驳林如海,不要混淆概念。贾氏实学,就是贾某人的一点私心,绝对不能算儒学一脉,作为圣人门下,必须要正本清源。

现在这个内阁,就这么一个格局,经常出现林如海一对二,潘季驯作为中立者看戏吃瓜。

但是今天有点特别,不知道潘季驯脑子里的哪根弦坏了,站出来阴阳宁可。

大概意思是,按照宁大人的说法,朱子要克己复礼,试问宁大人,要不要恢复周礼呢?要不要搞井田制呢?哦,王莽搞过,那可是天下公认的乱臣贼子。再有,理学也好,心学也罢,大家都是读过史书的人,试问理学和心学,有没有将佛、道两家的思想纳入其中呢?就问你有没有?

宁克直接被问的破防了,对潘季驯破口大骂,说他欺师灭祖。

一直没表态的张庭恩,在宁克说潘季驯“欺师灭祖”的时候,开口提醒一句:“宁大人,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别以为就你会给别人扣帽子!大家都是儒家一脉,都是读圣贤书走上仕途,走到内阁这一步,心思还是放在天下上,不要以私心为先,国家次之。”

张庭恩说的很含蓄了,儒家的发展历程,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从南北朝开始,儒家面对佛家就落下风了,若不是佛家弟子不事生产,不干人事,威胁到了世俗的皇权,导致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灭佛时期,加之随后的改朝换代频繁,儒家还真就不一定占主导地位了。到了唐朝,李家还自号老子后人呢,道家也跳出来搞事情了。也就是道家人强调的是修自身,不像佛家那样叫嚣要渡世人,儒家收到的夹击更猛烈。

唐宋八大家的韩愈的一些言论,都在史书上写着呢。至于理学,在两宋一度被打成为学的,朱熹也被人扣了不少黑锅。嗯,还被写进明朝的小说呢,冯梦龙多半是心学弟子。

张庭恩的意思很明显了,贾琏也是儒家一脉,他要不是,我也不能是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你想做首辅啊?为了达到目的,直接给本首辅开除出儒家了?就你这点私心,真当别人看不出来么?

内阁吵归吵,不要上升到致人于死地的攻击程度。

张庭恩的一番话,宁克听了直接冷静了下来,随后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他不难想到张庭恩会起疑心,那么潘季驯这个看似老实的家伙,就是在给他挖坑。实际上潘季驯真没给他挖坑,只是单纯的看他这种人不顺眼。作为实干派,潘季驯对贾琏谈不上欣赏,但是认可他走到哪都在做事实的风格。相比之下,那些嘴炮文人,潘季驯觉得,还是贾琏更亲近一些。

“再议吧!”内阁大臣之间的小会,随着张庭恩息事宁人的一句话,暂时搁置了这个话题。

问题是没解决,今后还是要继续吵的,只不过要先确定好吵架的范围,别动不动上升到欺师灭祖,要开除人家儒籍的地步。

真的这么干,那就是不死不休了。

在场的诸位阁臣,其实都读过史书,都知道儒家的发展历史大概是个啥情况。也都知道,科举就是一块敲门砖,不是啥完事不易的道理。

朱熹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徒子徒孙们能不跟着喊么?

喊归喊,别当真啊。读书归读书,做事归做事。儒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那也是不断演进的。要知道,最近《尚书》被证伪的议题,闹的沸沸扬扬的,与其对贾琏喊打喊杀,还不如学儒家的前辈们,将各路思想纳入体系。

张庭恩去见承辉帝,通报了内阁小会上的争吵,意见无法统一。

承辉帝叹息道:“贾不器,确实受到了西学不少影响,也认可一部分实用西学的内容。骨子里,他还是儒家一脉,看不上西学。此前听他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朕还是认可的。此事,不可大张旗鼓,以免导致天下沸沸扬扬。”

张庭恩听了沉默了好一会才道;“陛下,微臣以为,已经压不住了。此事,注定会闹大的。贾琏,还是太鲁莽了。”

承辉帝听了摇头道:“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贾氏实学主张从实践出发,提倡格物致知,怎么就不是儒学一脉呢?太祖还制定了算经入科举呢,难不成还要连太祖一起拉出来骂不成?郭卿、宁卿,还是太过危言耸听了。”

一句话,不轻不重的表达了不满,并没有过分的批评宁可和郭衍。

张庭恩也是懂听话音的,承辉帝肯定不会针对郭衍和宁克,这俩内阁大臣在内阁里头,就是为了发出不同声音的。

为了避免争论范围的扩大化,承辉帝才先在两人私下对话中,给贾氏实学定性,并没有跳出儒学一脉。你非要往前追述,北宋时期,还有所谓的气学呢,算不算儒家范畴呢?

实际上儒家发展到了宋朝,就是一个大杂烩,真当大家没读过书么?儒家能在宋朝以后继续成为显学,不是儒家多厉害,而是把竞争对手都干死了,把人家的思想中的精髓,都纳入了到了儒学的体系中。当然了,儒家自身的沉渣,也都保留下来了,并且因为符合皇权的利益,被纳入体系中。

真以为理学主张的三纲五常,是胡乱叫喊么?
真正目的是为了更为严苛的等级分明!不信你问朱熹,他解释注释的孟子,真的就是真的孟子的本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