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快不得
理学发展到明朝中期,当时读书人的风气或者说思维已经走偏,格物非常的走极端。所以,王阳明才去格竹子。
说穿了,有点类似两晋的轻谈,王阳明的心学,只不过把走偏的格物,拉回到人身上。
明朝的读书人吧,束手谈心性的多,一死报君王的少。
承辉帝对于读书人不重实用的风气不满已经很久了。所谓的八股束缚人的思想的观点,对,但不全面。
明清两朝,很多读书人不读史书,甚至连唐诗宋词都读的不多,这种现象很普遍。根源还是在制度上,都为了做官,抱着四书五经死磕。
实际上圣人早就把话说的很清楚了,中庸。
嗯,也不排除当时做学问的人,为了观点新奇,搞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毕竟要吸引眼球,搞流量。
只能说吧,这就是人性。
总有人不甘寂寞,要干点大事,语不惊人死不休。
科举的出题更是千奇百怪,两句不相干的话凑一起作为题目,都算是厚道的。更有甚者,直接画个0,作为题目。
这种情况就与圣人思想没太大的关系了,估计孔夫子泉下有知,知道有这种事情,怕是要气的揭棺而起。
经是好经,被后人念歪的事情比比皆是。这类情况,多数都是出于个人的私利。
有一个观点,说明朝的士绅最怀念的是元朝的包税制,嗯,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元朝人分四等。
承辉十一年,在纷纷扰扰中,春天过去了。
人在广州的贾琏,也渐渐的适应了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的气候。
早晨军队操练时绕城行军的举动,广州城的百姓,也从最初的错愕,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极为重视军队的贾琏,这一日特意起早,来到军营视察操练情况。
现在省内的驻军,算上贾琏的巡抚标兵,加上沿海各卫所,总兵力大概在三万。
真正的核心战斗力,就是眼前这支正在操练的省城驻军,人数约为一万五千人。
原本贾琏计划将规模再扩大一点,很快就意识到,兵不是多才好,养兵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情。
以现有财力,养这么一支军队,对于贾琏而言不算太困难。难的是水师,这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
不是说你有船就行的,还要养人。
南洋舰队的规模暂时没最终确定,一直在不断的增加舰船。
“二十里行军做的不错,但还不够。将来要去南洋,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于士兵们也是不小的考验。参谋部要安排部队到相似的环境里进行适应性操练,本抚看琼岛就很合适,先把计划做起来,这支军队不单单要学会陆地作战,海上也要适应。陛下给本抚五年的时间,我意三年练兵,两年扫清南洋,诸君共勉吧。”
想到水师的事情,贾琏交代了两句之后,转头去了水师驻地。
比起陆军的费,水师才是个无底洞。
贾代总督来访,作为随时暂时的实际指挥官,吉姆带着一干军官列队欢迎。也就是他手里没乐队了,不然高低要奏乐欢迎。
“敬礼!”道路两排都站着水师士兵,贾琏走过来时,抬手横胸。
码头上,两艘三级战列舰正在吊装物资,吉姆站在一旁介绍:“年初下水的三级战列舰,船厂那边的速度还是太慢了,现在一共也才十二艘三级战列舰,卑职去船厂看过,正在船坞上的一共五艘,哪怕再加五个船坞,年底之间最多增加十艘战船。距离三十艘,远远不够。”
贾琏没话说,信步往前,登船看看。
爬上甲板时,脚下微微的摇晃,这也就是在码头内了。到了海上,怕自己都很难站稳。
一排士兵撅着屁股,正在卖力的擦拭甲板。
“这些都是新兵,所有新兵登船之后,都要先一段时间的擦甲板。”吉姆小心翼翼的介绍,生怕贾琏有任何的不满。毕竟他是外人啊。
“去看看大炮!”贾琏没多说,脸上也没任何表情,跟着吉姆下了甲板,来到炮舱。
看着一门的大炮,贾琏总算是有动作了,掏出白手绢,装模作样的在炮管里擦几下。拿出来看一眼,上面沾了点油脂,没其他的脏东西。
“不错!”贾琏就是在演戏,实际上他懂个蛋蛋。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在敲打一下属下,你们不要欺负我是外行哦。
嗯,真的就是想多了。现阶段的水师上下,真没哪个会糊弄事,眼瞅着水师快速扩编,都看见了上升的机会,好好表现都来不及呢。
水师上下都知道贾代总督对水师的重视,达到了连制服都要亲自参与设计的程度。
嗯,贾琏都是直接抄现代海军的制服!不懂不要紧,抄啊!
吉姆等洋人看到新制服,却对贾琏生出了敬佩之心,因为内行,所以才佩服。这种新制服,太适合海上航行了。
当然了,陆军的制服也一样,百姓一开始看着觉得另类,看久了也就习惯了。肯定不会认为,朝廷缺钱,在布料上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