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关山笛

第266章 百尺莲开

 也因此,陆怀谨没有急着和罗朝兴赵立书他们说起木料的事儿。

 而是继续认真地查资料,看文献。

 事实上,做过了一次木塔之后,他感觉对应县木塔,属于闭着眼睛都能走的程度了。

 更别说里面的各种雕花,图案之类的。

 陆怀谨拿起毛笔,在纸上细细地勾画出来。

 基本上相差无几了。

 这些图稿,陆怀谨其实只是做一个自我的练习而已。

 毕竟当时他在学徒空间,做的速度略有些快,感觉没有沉淀下来认真钻研透。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

 陆怀谨仔细地看了看,又换了笔,慢慢将细节勾勒出来。

 这一切,他都是在工作间完成的。

 原本大家都挺期待,以为他又会做新的木雕或者玉雕。

 结果没成想,陆怀谨居然一直在画画。

 而且,画的还不是那种山水啊,人物之类的。

 居然画图稿?还是建筑类的?

 看上去,还有些奇奇怪怪,不像是建筑图稿,反倒像是横截面一般。

 直播间里,更是闹翻了天。

 【不是,今天怎么开始画画了?】

 【以后陆大师要改行了吗?开始做画画主播?】

 【其实也不是行啊……哈哈,感觉陆大师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好的样子……】

 【但是这完全看不懂,呃,怎么瞅着有点儿像建筑物的平面图啊。】

 【立体图吧,也不太像,上面居然还有各种结构示意……】

 【奇怪,真奇怪,我总感觉,好像在哪里看到过。】

 【不是我说……这个结构图虽然还没画完,但我真觉得,是我们这边的木塔啊。】

 什么塔?

 有人立刻就反应过来了:“啊,是不是应县木塔?”

 “什么!?”旁边有人不懂这些的,顿时有些疑惑了。

 那人眉飞色舞,兴奋地给众人解说着:“就是应县木塔吧?很有名的!就在sx省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那座木塔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

 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

 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

 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

 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

 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

 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目、宝盖、宝珠组成,制作巧妙与塔身融为一体。

 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

 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

 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关于应县木塔,梁思成先生有一句话,“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对对对,这个图稿,就很像梁思成先生的手稿!】

 【说起这个,我也想起来了,当初我们老师给展示过相关的图片,哇,那手稿,真是绝了。】

 当初,梁思成站在应县木塔前竟“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

 初见时梁思成就对它做了一个“拜见礼”。

 因为当你站在塔底向上看,一丛一丛的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莲在天际绽放,很难不令人激动。

 古人说,那叫百尺莲开。

 明代曾有一人登上木塔,一激动写下了“玩海、望崇、挂月、拱辰”八字。

 就算尚未亲眼所见,也能想象得到斗拱样式之多,有的形如浪花被水漂到空中,有的把屋檐衬托如弯月挂在疏桐......

 最后如众星拱辰般一层一层,一叠一叠把木塔垒到65米之高。

 梁思成与莫宗江用两周时间仔细测量了木塔的每个构件,为了精确测量塔顶的塔刹。

 梁思成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攀住塔刹不知是否已断裂的千年铁链,硬是双脚悬空地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