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真的有矿(10k)(第3页)
捷地将煤炭送往全国各地。
16世纪末到17世纪后期,随着对煤炭需求量的增加,矿井也不断向地下更深处延伸。
煤井越挖越深,巷道中的积水现象日益严重。
如何高效排除矿井积水,一时间成为了煤矿开采中最棘手的问题。
煤炭开采面临的困境,促使许多人,如英国的帕潘、萨弗里、纽科门等,就如何利用动力机械安全高效排除矿井积水,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量试验。
在这种迫切需求下,1712年出现的第一代纽科门蒸汽机,就是用来带动水泵为矿井抽水的。
不过,纽科门蒸汽机极其笨重,能耗极高,而且燃煤效率非常低,除了用来在矿井中抽水,无法推广到其他工业上。
后来,瓦特在修理一台坏了的纽科门蒸汽机时,进行了多项重大技术改进,设计出了体积更小、更便于使用的新式蒸汽机。
其功效是纽科门蒸汽机的5倍,并且应用范围非常广,被人们称为“万能蒸汽机“。
有了取之不尽的廉价煤炭,钢铁工业随之突飞猛进;有了大量的钢铁,机器制造业便日益兴旺发达;
有了各种动力机械,棉纺业和毛纺业如雨后春笋,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了销售这些产品,铁路等运输业和海外贸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到1830年,英国煤产量占世界煤产量的80%;到1848年,英国的铁产量比世界其他国家铁产量的总和还多;
1850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为5.23亿英镑,20年后这个数字达到近10亿英镑;
1860年前后,伦敦人口超过300万人,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而英国,也成为了当时世界的生产中心,被称为“世界的工厂”,它的市场和势力范围延伸到了全世界。
所以说,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现在的英国如此,未来的华夏如此。
而想要吃上这波时代的红利,就必须得跟人竞争,跟人抢。
眼下,他就需要把马克霍金斯给赶走,独占霍登小镇的矿产资源。
不管是煤还是铁,亦或者山上的树,水里的鱼虾,都是他的!
雷克找到一种秦始皇站在王位上睥睨天下的既视感:我的!我的!全是我的!
...
伦敦,雷克独自来到西区,在后世,这里是与百老汇齐肩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
单论历史悠久和深厚底蕴,西区更胜一筹!
西区戏剧产业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英国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西区剧院的集聚效应。
以及一整套创新型的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这些都是戏剧艺术产业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
剧院集聚的伦敦西区,是英国戏剧史的写照。
以前艺人和戏班子只能在街头和酒吧中流动演出,直到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第一家露天剧院。
当时正值英国戏剧的黄金时期,莎士比亚作品深入人心,戏剧开始从流动寻找观众,演变为在固定场所演出吸引观众。
此后剧院不断增加,逐渐形成规模。
而这里,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剧最重要的原创地。
但其实,西区的整体风貌直到30年代后才会形成。
而到了60年代,伦敦西区的原创音乐剧不断输入百老汇,对丑国演艺产业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日后的“西区剧院”特指由伦敦剧院协会管理、拥有或使用的49家会员剧院。
在伦敦西区海马克特街和沙福兹伯里街两个街区、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戏剧产业的集聚区。
汇聚于此的49家剧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级的非商业性剧院,如皇家歌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皇家宫廷剧院。
这些剧院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受政府资金扶持和赞助;
另一种是商业性的剧院,这类剧院数量较多,但没有政府资助,主要是通过商业化运作获得发展动能。
发挥集聚与扩散的双轮效应,这是西区戏剧产业成为世界戏剧中心的重要基
础。
伦敦西区的戏剧产业格局也有类似于百老汇的圈层结构。
伦敦西区内圈层是集中在海马克特街和沙福兹伯里街两个街区的49家西区剧院,它们构成了整个伦敦戏剧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和辐射源。
同时,在伦敦西区外也存在着大量的剧院,它们被认为是类似于外百老汇一样的中圈层剧场。
这些剧院有装备完善的小剧场,也有酒吧等演出场所,表演的内容有古典戏剧、歌舞表演等,表演者既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爱好者。
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剧院分布在市郊,这些处在外圈层的剧院从事与戏剧相关的工作,如新温布尔登剧院、丘吉尔剧院等。
三级圈层结构使伦敦戏剧产业形成了西区剧院的极化效应,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收益,成为高密度区;
剧院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距离西区剧院集聚中心越远的地区其收益也相对递减,成为低密度区。
内圈层对中圈层、外圈层形成辐射和带动作用,外圈层也通过不断竞争向内圈层贴近,形成了互相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
最关键的是,西区剧院采取剧目成本转移的政府担负方法作为降低成本风险的一个重要策略。
伦敦西区的5家国家级非商业剧院由于接受政府补贴,可以经常上演一些传统的极富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剧目。
如果这些剧目能够在此获得认可,即可转入商业性剧院进行演出,从而使商业剧院实现成本的替代转移和风险的有效规避。
如音乐剧《悲惨世界》和话剧《侦探到访》等,都是先由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和国家剧院进行试演,随后转入商业性的王宫剧院和盖里克剧院演出。
这种运营方式不仅可以通过非商业性剧院有效保证国家传统戏剧文化艺术的延续。
而且降低了商业性剧院进行剧目生产创作的各种成本,是一种高效而多赢的策略。
当然,这都是后话,目前西区虽然依旧具备浓厚的戏剧氛围,但远比不上后世的那种集群效应。
更多的剧院,都还在为生存发愁,哪怕每天的演出观众络绎不绝。
可便宜的票价,并不足以支撑剧团的长期运营和发展。
个别大剧团能够生存,一部分来自金主的赞助,一部分来自巡回演出。
单独驻场演出挣不到钱,可到各地巡回演出,至少能把本钱挣回来,这就是目前戏剧界的现实。
但毫无疑问,戏剧是有发展空间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雷克到西区的时候正好是傍晚,路边摊买了个热狗,配上一杯咖啡,匆匆解决了晚餐,正好赶上一家剧院放票。
放的是今晚《悲惨世界》的票。
雷克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发现买票的人不多,也不知道是大部分都有票了,还是上座率不行。
这就奇怪了,按理说《悲惨世界》这么经典的剧目,应该不愁上座率才对。
在雷克心中,如果非要找出一部最接近完美的西方小说,那么一定是《悲惨世界》。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
有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他只得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判处五年徒刑。
在服刑期间,冉·阿让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刑期也从五年加到了十九年。
假释出狱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冉·阿让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
即使同样是做苦工,假释犯得到的报酬也只是别人的一半。
不甘心被人如此欺负的冉·阿让感到十分苦恼。
正在他感到灰心气馁的时候,冉·阿让遇到了米利埃主教。
米利埃主教是个善良、正直、极富同情心的人。他好心收留冉·阿让,他在自己家里过夜。
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却为了生计偷走了主教的银器,准备潜逃。
途中,又被警察抓住,但关键时刻,善良的米利埃主教声称银器并不是冉·阿让所偷,而是自己送给他的。
并且连银
烛台也一同赠给了他,就这样使冉·阿让免于再次被捕。
而冉·阿让也被这一位主教的宽厚与爱心所感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从此去恶从善。
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埋头工作,而命运也给了他机会,让他在制造黑玻璃小工艺品上有所发明而起家。
经过了十年的辛勤努力,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办起了企业。
成了大富翁后,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
他为滨海蒙特勒依城的穷人花了一百多万,创办托儿所,创设工人救济金,开设免费药房等等。
他的善举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并终于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此期间,冉·阿让认识了女支女芳汀,一位女工。
她有美发皓齿,多情而又幼稚无知的她真心爱着一位大学生并以身相许,失身怀孕、
但这个大学生却是个逢场作戏的轻薄儿,对她虚情假意,不久便弃她而去。
芳汀生下了女儿柯赛特后不敢返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泰纳迪埃大妈。
芳汀为了有时间赚钱,把女儿寄养在泰纳迪埃家。
这夫妇俩其实是极其贪婪、庸俗的一对,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但生意很糟糕。他们同意收留柯赛特其实也是为了骗一笔钱还债。
小柯赛特慢慢长大,夫妇俩人想尽办法,以各种理由要芳汀寄更多的生活费。
一方面骗芳汀说她的女儿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却随时随地地侮辱、虐待、殴打小柯赛特。
让她小小年纪就要干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
总之,可怜的柯赛特在那里受着非人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