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朴茨茅斯;坚持理念(15k)(第2页)
更严重的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中,如果船体长期处于不通风的环境,不仅仅是船身出现腐烂现象,更会通过空气“传染”到周围木材,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为了有效缓解木料的腐烂情况,朴茨茅斯造船厂要求木匠在建造船只的时候,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重视对使用材料的检测和更换,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修复。
这样至少可以减轻这种腐烂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朴茨茅斯港开始解决码头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出于“闲置”停泊水域不仅数量少而且面积狭小,不少战舰无法停靠,更不用说进入港口内进行维修养护了。
除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外,为了更好地对抗来自法国的威胁,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决定建造巨型战船作为未来皇家海军的主力战舰。
因此,朴茨茅斯港口码头的修葺及扩大“迫在眉睫”。
修葺核心内容就是开拓大片位于朴茨茅斯港口北部的土地,并建造一系列仓库、码头、专门制造船锚的炼铁厂、新制绳厂及开辟更大的停泊水域。
改造后的5号码头可同时容纳并修理12艘战列舰。
与此同时,港内原有干船坞的面积扩大,与之后建立的三个新干船坞相互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军舰队建造的升级:
多个新干、湿船坞的建造及工厂维修制度的改良提升了朴茨茅斯造船厂的造舰能力,加快了造舰速度,同时提高了工匠们的工作效率。
而停泊水域的扩增在加大朴茨茅斯港内战舰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海军舰队的集结速度,从而缩短英国舰队在战前的准备时间。
为对战法国,特别是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赢得宝贵的先机。
但是,虽然问题诸多,朴茨茅斯军港依然是皇家海军的核心之一。
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及发展,朴茨茅斯港内的工厂开始尝试使用蒸汽动力。
对于屡次遭受火灾的朴茨茅斯港来说,蒸汽动力及引擎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港内的安全性。
1795年,准将塞缪尔·边沁爵士负责海军舰队的现代化任务,核心任务就是将蒸汽动力和机械化生产引入当时的造船厂。
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边沁与他所召集的机械工程师、制图员、建筑师、化学师等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汇聚于朴茨茅斯造船厂。
大约在1797年,由塞缪尔·边沁团队设计并制作的蒸汽发动机正式问世。
当蒸汽泵被引入朴茨茅斯造船厂后,它很快就替换下了船厂使用多年的马力泵,使蓄水池中的水更容易地进出干船坞。
由此,朴茨茅斯成为第一个享受工业革命成果而使用蒸汽动力的皇家造船厂。
除了一些工厂的改进升级外,蒸汽动力的使用也推动了新型工厂的诞生。
1803年,朴茨茅斯金属压模工厂在边沁的推动下建造完成。
其主要职能是为英国皇家海军专门生产风帆战舰所需的滑轮等金属模块。
朴茨茅斯金属压模工厂是当时第一个安装大规模生产驱动机器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被视为代表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朴茨茅斯造船厂的劳动工人数量持续增加,至1814年达到3900名。
那时的朴茨茅斯港,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园区”。
1805年特拉法加海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拿破仑入侵不列颠的梦想,也开启了大英帝国辉煌的19世纪。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不仅促使英国社会率先跨入“蒸汽时代”,更推动了英国皇家海军发展史上最大一次变革的发生:
从风帆向钢铁战舰的转变。
期间,朴茨茅斯造船厂在各方面的改进及创新都成为皇家海军在19世纪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基础与动力。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随着蒸汽动力在造船厂各方面的广泛应用,船厂对人才的要求开始从“建造和修复风帆战舰”转为“使用蒸汽动力建造新式战舰”。
为了满足海军舰队的变革及造船厂对新式人才的需要,朴茨茅斯港开始将目光投向教学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
19世纪初,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主题为“当今造船者的教育制度”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机构提高英国海军建设方面的理论水平。
1809年9月20日,国王在议会中决定在朴茨茅斯造船厂内成立一个专门面向船工的高级研修机构。
入选者还必须熟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够阅读并翻译相关的法语著作,并熟读欧几里得的所有著作,掌握代数、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
一般来说,船工们会在这个研修机构学习7年。
当然,对于这些研修者来说,最重要的也是花费他们最多时间的还是船舶实际建造的学习和实践。
其次,1811年海军建筑学院在朴茨茅斯成立。
与高级研修机构不同,海军建筑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高水平的港口及造船厂管理设计团队。
1848年,朴茨茅斯重新成立新的海军建筑学院,也被称为“第二海军建筑学院”。
针对旧学院曾经出现的问题,新的海军建筑学院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例如入学的标准不再是出生或他人的亲戚关系,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价值;
所有的学员毕业后以平等的眼光依照各自的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等等。
可惜的是,在建校仅5年后,第二海军建筑学院也被下令关闭。
而就在第二海军建筑学院关闭的十年后,建立英式海军建筑教育新方案再度被提出。
同年11月1日,第三海军建筑学院正式成立。
虽然在19世纪中,朴茨茅斯几大科研教育机构的教学时间出现多次中断,导致朴茨茅斯港始终没有建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技术培训体系。
但从整体上看,朴茨茅斯地区的科研机构具有十分强的专业针对性,为朴茨茅斯港及造船厂培养了众多技术人才。
19世纪,遍布世界的领土和有限的海军人数都对新式战舰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法国因进行工业革命,其海军力量不断增强。
海外殖民争霸的需求及日益严重的外敌威胁,都促使着朴茨茅斯努力“更新换代”。
在19世纪60年代,朴茨茅斯造船厂仍在建造拥有木质船身的战船。
但随着港内工厂的扩大及工人、工匠的引进,1871年8月,朴茨茅斯造船厂成功建造了英国海军史上第一艘“铁壳”战舰一“蹂躏号”。
这艘战舰是世界战舰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艘完全摒弃风帆的大型战舰。
在这艘战舰上,以往的战船的标准装备一一高耸的诡杆、庞大的风帆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冒着滚滚黒烟的巍峨烟因。
为了更好地应对各大海域的恶劣情况,朴茨茅斯造船厂在设计、建造“蹂躏”号的时候,将船身干般大幅升高至10英尺9英寸。
并在船舶的两般及首尾部位设计新式结构增加船体在大幅度倾侧时的稳定性。
“蹂躏”号的诞生,标志着海军战舰已经正式淘汰风帆动力,完全依靠蒸汽动力来征服世界各大洋。
同时,由于“蹂躏”号及其引申的“蹂躏级”战舰具备了近代战列舰的许多基本要素,如装甲、蒸汽轮机等,因此它们被称为“战列舰的鼻祖”。
总而言之,从“蹂躏”号下水的那一刻开始,世界海战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两强标准应运而生。
所谓“两强标准”,即英国皇家海军所拥有的主力舰数量不得少于世界第二(法国)和第三(俄国)海军强国主力舰数量之和。
是1889年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海军防卫法案》的核心内容。
这份防务法案为皇家海提供了额外的2150万英镑,用于皇家海军舰队的扩张。
因此,预算“充裕”的皇家海军计划在5年内建造10艘战列舰、42艘巡洋舰、18艘鱼雷艇及4艘高速炮艇。
随着《海军防务法案》的实施,英国迎来了著名的“前无畏舰”时代。
随着法案通过,1889年9月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第一艘新型战列舰,“君权”级战列舰正式诞生,成为当时世界海军战舰的模板。
1891年1月26日,该船成功下水并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命名。
在之后的海试中,“君权”号开足马力后的最高时速超过17节,成为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战列舰,标志着战列舰开始拥有更优秀的远洋航行能力。
在它之后,海军史上的前无畏舰时代便徐徐拉开大幕。
所谓“前无畏舰”,是指19世纪90年代至1905年间建造的战舰统称。
这种战舰取代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铁甲舰,成为英国乃至各国海军的主力战舰。
英国著名的海军史学家奥斯卡·帕克斯博士说:
“君权’级战斗力更是现有的其他战舰所不能匹敌的,战列舰在经过20年沉闷、阴郁、曲折的发展后。
它(君权级)开启了一个像火山爆发似的美丽新纪元。”
在“君权”号的带领下,朴茨茅斯造船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前无畏舰时代”建造了一系列新型战列舰。
这些战列舰如:
1890年“百人队长”级的首舰“百人队长”号,主要服役远东地区。
曾担任华夏舰队的旗舰,加入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联合舰队,还曾派遣先遣队参加进攻大战炮台的行动。
1894年“尊严”级战列舰的“尊严”号1914年炮击德军海岸炮兵阵地,1915年参与著名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同年5月被德军潜艇撞沉。
在《海军防卫法案》的指导下,英国皇家海军的装备水平和整体实力可以说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增长。
20世纪初,国力迅速上升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大力发展海军,成功取代法俄,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最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海域防御成为20世纪初英国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虽然朴茨茅斯造船厂流水线一般的生产战列舰,但一个缺点显而易见。
造船厂工作效率极为低下。
工人的人数从1895年的1.9万人增加到了1905年的3.4万人,当时消极怠工的工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此外,大量旧式战舰的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舰队的战斗力,更不利于以新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新舰队的建立。
时任海务大臣,也就是雷克身边的费舍尔男爵针对造船厂存在的问题开始着手改革,如:
削减造船厂中不必要的工作岗位,提高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1904到1906年间,所有的造船厂共削减了6000个工作岗位。
更新海军舰队名单,完善船舶维修系统。
为了建立以新型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费舍尔将大量“在战争中既不能战斗也来不及逃跑”的船舰从海军舰队名单中剔除。
同时,每艘船每年都会进行40天的整修,每四年进行一次“温和的改装”。
重新调整了船只进行改装的时间表,摒弃了之前“船舶集中于造船厂”的传统,使需要修整的船舶交叉进入造船厂,避免因工作量剧增而降低工作效率。
1904年,以费舍尔为领导的研究小组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一份新型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即“无畏号”。
“无畏号”是第一个使用了4台蒸汽锅轮推进机组的大型战舰,其21节的最高航速超过既有的任何战列舰。
“无畏”号建成后,世界各大海军强国纷纷按照它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建造新型战列舰,引发了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
在竞赛中,作为军事基地以及造船厂,朴茨茅斯港的地位是毋庸置疑、不可撼动的。
“无畏”号的诞生以及全重型火炮思想的出现,使那些“前无畏舰”时代的战舰几乎都被淘汰,并加速了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
同时,朴茨茅斯港建造“无畏”号用时仅4个月,如此之短的建造时间向世界各国海军证明着英国不容置疑的造舰能力。
英国凭此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海洋霸权。
可以说,现在的朴茨茅斯军港,达到了‘港生巅峰’!
但没有人比雷克更清楚,盛极而衰,朴茨茅斯军港必然朝着下坡路的方向走。
作为英国皇家海军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造船厂,朴茨茅斯港在19世纪大英帝国的强盛中造就了自身的繁荣,其人口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从1801年的3.3万人增长到1901年的18.8万人,成为这一时期英国十五个大型城镇之一。
但是在这一片繁华背后,却是日益加重的造船负担。
19世纪末,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使“发展海军控制海洋,掌握制海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德国、俄国,都将“发展海军”作为治国的重中之重。
进入20世纪之后,“无畏”号的出现在证明英国在造舰方面的领先地位的同时,也催生出大舰巨炮主义。
“要赢得海战,就要有比对手更大吨位的战列舰、搭载更多的火炮并拥有比对方口径更大的火炮。”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为了对抗法、德、俄等国的海军,英国皇家海军陷入疯狂的军备竞赛中。
特别是德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使之成为这一时期英国军备竞赛的主要目标。
但是与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不同,德国并无海外领土的负担。
在有限预算的现实情况下,以朴茨茅斯为代表的老牌皇家造船厂渐渐力不从心。
更严重的是,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国内各大私人船企纷纷兴起,抢夺造舰订单,加速了皇家造船厂的衰落。
此外,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所不同的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开展,使英国失去了与对手拉开差距的先机。
随着20世纪两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朴茨茅斯港作为军事重镇遭到了德军毁灭性的打击。
朴茨茅斯遭到日耳曼空军的闪电战,超过2.5万枚燃烧弹被300架左右的德国空军飞机从2.5万米的高空扔下,袭击持续7个小时。
这次空袭给朴茨茅斯港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在这次的袭击中,日耳曼空军的目的不再限于摧毁军事设施及工业区,而是试图消灭朴茨茅斯这个城市。
战争结束后,如同衰落的皇家海军重新寻找发展方向一样,朴茨茅斯也在战后的废墟中找寻自身重建的新道路。
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大为下降,而朴茨茅斯市依托军港的发展之路也愈发艰难。
因此,朴茨茅斯市开始踏上摆脱单一依靠军事发展的路线,寻找全新的城市新发展之路。
到了二十世纪,朴茨茅斯更多的情况下,是以旅游城市面向全球,很多人都忘了,这里曾经也辉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