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溶洞存在(15k)(第3页)
鉴于改良军备已经一再延迟,英国不可能等到最后期限,因此在新设计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上只装备了14英寸炮。
而丑国在更早的时候就明智的坚持装备16英寸炮。
新的“皇家方舟”号证明航空母舰只需23000吨就够了,这个数字得以被采纳作为后续舰只的标准。
然而,很快更多人察觉到来自轰炸的威胁,因此随后的舰级在同样的吨位限制下增加了水平面防护,这极大降低了航空母舰的飞机搭载量。
此时英国每艘巡洋舰吨位限制在8000吨,但没有数量限制。
早先为回应国外装备了6英寸炮的大型巡洋舰,英国建造了昂贵的城级轻巡洋舰,其排水量达9400吨。
此时英国海军部试图将同样的攻击力量压缩到8000吨的排水量限制内,从而产生了殖民地级轻巡洋舰,结果相当不成功。
英德海军协定后,海军上将雷德尔作为总司令,审查预计到1946年至1948年的平衡舰队之构思时。
没想到会被其元首希大爷告知,与大英帝国的战争可能到1938年之后就会爆发。
1936年开工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超过限定吨位10000吨以上,这继续证明在实际中,德国人的骗术成功了,并且相当成功。
由于希大爷混乱政策的阻碍,雷德尔构思中的所谓“z计划”受挫,按此计划本来可以创建一支强大的舰队。
但是此过程当然也会引起国外的剧烈反应。
事实上,德国于1939年3月吞并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次月,德国否定伦敦协定。
此时,战争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但现在,英国要率先走向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首先,航母这块,费舍尔男爵接纳了雷克的建议,对航母的造型重新提出了新的方向。
现阶段,人们对于航空母舰的印象,一向来被戏称为大平顶,为了进行舰载机起降、加油、挂弹等作业,飞行甲板面积要尽可能扩大。
因此没有常规军舰庞大的上层建筑、高耸的舰桥和塔围,也没有密布的火炮、导弹或者电子设备,只有一座小小的岛型建筑孤零零地树立在空旷的甲板一角,这就是航母舰岛。
早在一战前的1912年,英国皇家海军就开始考虑使用飞机为舰队提供持续侦察能力,但如何在海上携带、起飞并回收飞机是个挑战。
比尔德摩尔造船厂(曾是苏格兰最大的钢铁厂,日后建造过“本鲍”号和“拉米利斯”号战列舰)的董事、第六代蒙特罗斯公爵詹姆斯·格雷厄姆和船厂老板、因弗内恩男爵威廉·比尔德摩尔向英国海军部提出过一个带有全通飞行甲板的“海军飞机和鱼雷艇母舰”方案。
它在左右舷各安装一个舰岛将飞行甲板夹在中间,每个舰岛上布置一座烟囱,两个舰岛顶部用龙门式桁架连接,舰桥就设置在桁架中部,距离飞行甲板有6米的净空,成为真正的“舰桥”。
直通甲板既用于起飞也用于着舰,如果飞机降落时失控无法停下来,两个舰岛之间还可以架设一张大网将其拦住,也就是今天航母阻拦网的雏形。
但当时飞机才刚诞生9年,性能非常有限,皇家海军主要运作水上飞机和水上飞机母舰,因此并未采纳这个充满前瞻性的概念。
在一战战火中诞生的早期试验性航母“暴怒”号改装自勇敢级战列巡洋舰,仍然保留了位于舰体中线上的塔桅和烟囱,只是临时在前后部分别铺设了起飞和降落甲板。
虽然“暴怒”号在1918年7月实施了世界上第一航母作战行动,起飞“骆驼”双翼战斗机成功袭击了位于丹麦的德国齐柏林飞艇库。
但它的设计并不成功,上层建筑和烟囱产生的湍流非常严重,造成着舰困难,导致过多起严重事故。
1916年海军部从文件堆中发掘出被搁置的比尔德摩尔全通甲板方案,而且正好该船厂手头上拥有2艘停建的意大利远洋快速客轮,完成度更高的“红伯爵”号被选中接受改装,重新命名为”百眼巨人“号航母。
最初的改装方案和1912年的类似,但烟囱被布置在舰桥之前。
后来取消了烟囱,废气通过机库顶复杂管道系统从舰艉的2个开口用大型鼓风机排出。
1916年11月,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对该舰模型进行的风洞测试表明双舰岛同样会在着舰区造成严重的湍流。
1918年4月“暴怒”号在海试中发现湍流问题后,“百眼巨人”号在完工前夕进行了重大修改,拆除了两个舰岛。
将舰桥布置在飞行甲板下方,飞行甲板中间安装了一个体积非常小的液压升降海图室,不运作飞机时用于操舰观察。
1918年秋,“百眼巨人”号曾在右舷试验性地安装了一个由木头和帆布制成的舰岛模型,用于测试舰载机起降和舰岛的适配问题。
因为飞行员表示如果右舷设有一个尺寸较小的舰岛结构可以帮助他们判断距离甲板的高度。
测试结果也显示单舰岛产生的湍流对着舰的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不过试验完成后这个舰岛模型就被拆除了。
和当时英国拥有的其它9艘改装航母相比,“百眼巨人”号是唯一一艘能够完全满足航母作业要求的航母,其余都有航速低、舰载机着舰困难等问题。
在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7艘改装航母被恢复商船用途,皇家海军开始建造2艘正规航母:
“竞技神”号和“鹰”号。
“竞技神”号是英国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但世界第一的宝座被晚开工而先服役的小本子“凤翔”号抢去;
“鹰”号则改装自为智利建造的战列舰“阿尔米兰特·科克伦”号。
根据“百眼巨人”号的使用经验,这两艘新型航母都在右舷设置了狭长的单一舰岛,上面安装了大型三脚桅。
顶部布置了尺寸巨大的舰炮火控系统控制室和探照灯平台,总高度超过干舷高度的2倍。
“百眼巨人”号标准排水量1.1万吨,只安装了1座烟囱,“鹰”号标准排水量达到2.2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
因此布置了2座烟囱,舰岛的长度也进一步增加。
当时的舰载机都采用单发活塞发动机,螺旋桨绝大部分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相应产生的逆时针方向扭矩会令机体在滑跑时产生向左偏转的趋势,需要飞行员不断调整尾舵才能保持航向。
这一趋势令飞行员习惯于从左侧逆时针盘旋进近着舰,而当飞机着舰失败需要复飞时飞行员也会下意识地从飞行甲板左侧脱离以尽快升空。
如果舰岛在左舷将正好处于飞机左偏的位置阻挡了复飞航路,因此早期航母都将舰岛布置在右舷。
继英国之后,小本子和丑国海军也开始建造正规航母。
小本子海军当时处处以英国为师,其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母“凤翔”号采用的航母技术和建造经验也来自英国。
由威廉·森皮尔爵士率领的顾问团提供,三菱重工也协助海军雇佣了英国退役空军将官传授航母起落经验。
“凤翔”号在全通式飞行甲板的右侧布置了一座小型舰岛,上面安装了140毫米主炮测距仪,三个烟囱设在右舷,可向外侧倾倒以免影响飞机起降作业。
“凤翔”号完工后展开试航,前两个阶段的舰载机起降都由三菱公司雇佣的英国试飞员完成,1923年3月5日才由吉良俊一上尉完成小本子人的第一次航母着舰。
海试中发现不少设计不实用还有安全隐患,进行了多次修改。
1922年由运煤船改装而成的丑国第一艘航母“兰利”号同样没有设置舰岛,航海舰桥位于前部飞行甲板下方,这个形态一直保持到1937年再次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
在一、二战之间的间战期,英、美、日都开始建造或改装大中型舰队航母,其舰岛设计几经变迁,最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继“鹰”号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受条约限制将剩余2艘勇敢级战列巡洋舰也改装为舰队航母。
“光荣”号和“勇敢”号吸取了姐妹舰“暴怒”号的改装经验和教训,在右舷设置了一座相对较大的舰岛,将烟囱集成在舰岛后部。
而在此之前已经改为全通甲板设计的“暴怒”号和“百眼巨人”号一样没有舰岛,只在飞行甲板前部中线处安装了一座小型可升降海图室。
这三艘勇敢级航母都采用双层机库和双层飞行甲板设计,下层甲板用于起飞,上层用于降落,互不干扰以提高甲板运作效率。
但在实际服役过程中这样的设计并不实用,3舰空有2.7万吨的大排水量,载机数量却只有37-48架,远低于同等吨位的美日航母。
“勇敢”号和“光荣”号分别在1939年和1940年战沉:
前者被u-29艇击沉,是英国在二战中被德军击沉的第一艘军舰;
后者则是海军史上唯一一艘被战列(巡洋)舰击沉的航母,猎杀者为“沙恩赫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
只有“暴怒”号幸存到二战后,并在1939年的大改装中安装了一座高度非常低的小舰岛。
舰岛前后各布置了一座2磅乒乓炮,舰岛上安装了一部高角度高炮射击指挥仪。
在生不逢时的勇敢级之后,英国于1934年开始设计新一代装甲舰队航母“皇家方舟”号,它首次将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集成为舰体承力结构的一部分(美日航母的轻质飞行甲板属于上层建筑)。
飞行甲板铺设了19毫米厚的ducal钢板作为强力甲板,采用封闭型机库,高干舷(20米)。
飞行甲板艏艉加装下倾外伸板以尽量扩大甲板面积,大量采用焊接工艺减轻结构重量。
右舷设置舰桥-烟囱一体化舰岛,形式和“光荣”号相同。
满载排水量2.77万吨的“皇家方舟”号双层机库的设计载机量为70架。
二战期间换装大型舰载机后仍有54架,其现代化的外观成为当时航母的标杆,直到战后建造的英国航母上仍然能够看到其影子。
“皇家方舟”号的舰岛尺寸适中,共有5层。
1层是飞行员待机室和气象室,2层是操舵室和空情室,3层是海图室和罗经舰桥,4层是航海舰桥、舰队指挥舱和遥控指挥室,顶部设置了3部兵乓炮射击指挥仪和信号室,舰桥之后是高大的烟囱。
皇家海军对“皇家方舟”号非常满意,在其后又建造了4艘光辉级。
这两型航母都受到《第二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3万吨,不过从航母结构上看光辉级更接近于丑国的约克城级。
光辉级的飞行甲板为厚达76.2毫米的装甲,和机库甲板及侧壁一起构成一个坚固的装甲盒,生存能力比美日航母高得多。
光辉级的舰岛整体布局延续了“皇家方舟”号的设计,不过宽度更大,正面由矩形改为圆弧型以减少风阻和湍流干扰。
大型化的舰岛也为战后的现代化改装预留了更多空间,得以安装大型雷达和通信设备。
小本子海军在“凤翔”号之后改装了两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大型舰队航母“赤城”号和“加贺”号。
它们都参照英国“暴怒”号航母的设计采用了3层3段式飞行甲板,不设舰岛。
两舰参加过侵华战争,为小本子海军航空兵积累了大量作战经验。
在1934-1937年间“加贺”号和“赤城”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取消下两层甲板,扩建单一顶部飞行甲板,增大机库容积,采用向下弯曲的大型烟囱,并安装了一座小型舰岛。
因为小本子航母都将烟囱布置在舷侧,舰岛中无需集成烟囱,因此舰岛尺寸比英美航母的要小很多。
以“加贺”号为例,舰岛分为4层,下面3层只有小型舷窗,内部为飞行员待机室、海图室、机电设备舱等设施,第4层为航海\/指挥舰桥,面积相当小。
舰岛顶部为对空\/对海瞭望平台,设有大型测距仪、测向天线和主炮指挥仪。
之后建造的2艘苍龙级中型航母和2艘翔鹤级大型航母也都采用了相似的舰岛结构,成为小本子航母的标准设计,一直延续到云龙级。
不过“赤城”号和飞龙“号别出心裁地将舰岛布置在左舷,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艘左舷舰岛航母。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小本子海军联合舰队以航空战队为单位运作航母,第一航空舰队下辖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及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
两个航空战队分别拥有138架和111架常备舰载机,当同战队两艘航母编队航行回收舰载机时,空中盘旋待降的飞机过多会引发拥堵。
为此小本子航母设计师决定将同战队的两艘航母舰岛分别配置在左右两侧,以分散待降飞机的等待盘旋航线。
但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这样的布局并未能带来额外的好处。
相反在低照度条件下一些飞行员往往无法准确辨认航母的身份和航向,从舰艏方向进近准备降落到舰岛位于左舷的”赤城“号和”飞龙“号上。
虽然没有真正发生过这样的误降,但确实有几次危险苗头出现。
因此从1937年开工的翔鹤级开始放弃了左侧舰岛方案,之后的所有航母舰岛都布置在右侧。
二战开战后为了加强舰岛的防护能力,小本子航母会在舰岛外部绑扎大量棉被包袱,和对马海战时的“三笠”号战列舰一样。
二战期间小本子海军真正投入实战的新建航母只有一艘满载排水量3.7万吨的“大凤”号。
为增强防御能力它采用了装甲飞行甲板,上面再铺设木制甲板,全舰装甲总重量达到8940吨,满载时干舷高度只有12米。
如果继续采用“赤城”号那种舷侧向下弯曲式烟囱,因为干舷过低,高海况时海水容易倒灌入烟囱令蒸汽轮机效率大减。
航母烟囱的问题已经困扰了小本子海军十几年,负责造舰的舰政本部早在30年代初“加贺”号现代化改装时就曾经打算仿照丑国列克星敦级使用舰桥烟囱一体化设计。
但是舰岛重量增加影响舰体平衡、飞行甲板面积缩小、侧风迎风面积大导致舰体摇晃等问题让海军不得不放弃这一构型,继续使用小舰岛。
直到“大凤”号有足够大的吨位且低干舷问题严重才重拾一体化设计。
最初烟囱是垂直的,风洞测试发现烟囱产生的湍流会干扰舰载机作业,舰政本部将烟囱修改为外倾26度,高度增加到17米。
在飞鹰级实装测试效果良好,于是推广到“大凤”号和“信浓”号上,令二战后期的小本子航母也呈现出舰岛大型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