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北宋君臣(第2页)
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于岭南。
原以为他们这些旧党会就此沉寂下去,但是今日,苏轼却给他寄来了一封信。
本来,他认为,这是一封请罪之信,想要请求他的宽恕,或者想要换一个地方。
但是谁曾想,信中的内容却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
盯着被摊在龙案上的那张皱巴巴的纸张,即使是赵煦,一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如果是假的,那此事就全当成一个笑话看待,苏轼就等着老死在儋州吧。
但是,如果是真的话……
那不仅对于现在的大宋,对于将来,百年之后的大宋,也影响深远。
凭借这个,大宋将迎来远超汉唐的盛世。
考虑了几息的时间,赵煦用低沉地声音向殿外喊道。
“来人,将左相喊来。”
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后,一位六十余岁,头戴长翅硬脚幞头帽,身穿一身曲领大袖袍,脚踩革履的老者,踱着小步,低首走入殿中。
“臣章惇参见官家。”
见到章惇,赵煦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与他父亲神宗时期重用王安石一般,他现在也在重用着章惇,在推行新法。
如今,在章惇的主持下,新法已经基本恢复。
“章爱卿,你看看此物。”
赵煦在章惇的面前扬了扬手中的信件。
章惇几步上前,从赵煦手中恭敬地接过有些皱巴巴的信件。
眼睛略微一扫,章惇便知晓了寄信人是谁。
被贬谪到儋州的苏轼,他曾经的好友。
两人最初结识与嘉佑二年的科举。
回想起那年的科举,章惇就有些思绪难平。
因为,那几乎可以称得上自科举诞生以来,最为出名的一次科举。
主考官欧阳修,大宋文坛领袖,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无论是文学,还是政治,都可以稳坐榜首的位置。
副考官王珪,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这也就是他目前的职位,已是朝臣的巅峰,甚至在身前就被封为郇国公。
副考官韩绛,四度出任宰辅,又被四次罢免,在大宋算是一代传奇。
阅卷人梅尧臣,文学方面能够与欧阳修其名,对于宋词影响深远,称之为“宋词开山祖师”都不为过。
几人都是大宋文坛泰斗,可以说,占据了半个文坛。
如此阵容的考官,想要聚集起来,已实属不易。
而当时的考生,同样不是凡人。
首先便是苏轼苏辙两兄弟。
那一年,这对兄弟应试及第,名动京师。
事实上,后来的发展也确实说明了这对兄弟才学横溢。
苏轼,如今已在欧阳修之后,成为了如今大宋文坛的执牛耳者,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即使是他,也自愧不如。
苏辙,虽然在文学方面不如苏轼,但是其官运亨通,甚至做到了宰辅之位。
除了这两兄弟外。
还有着曾巩,曾布,程颢、程颐这两对兄弟。
曾巩,曾布这两兄弟的情况,倒是和二苏的情况差不多。
哥哥曾巩,官职不显,但是文学造诣颇高。
弟弟曾布,同样文学不及哥哥曾巩,但是官路同样异常顺利,如今担任翰林学士,兼户部尚书。
至于程颢、程颐这两兄弟,官路倒是不怎么顺畅,但是听说他们开创了一个儒家学说,名为理学。
抛开以上的这三对兄弟,那年科举,还出现了许多惊艳才才的人物。
张载,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同样创立了一个“关学”学说,当然,令他如此印象深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张载的《横渠四句》。
即使是现在,在位列左相之职的他读来,也难免心神激荡。
吕惠卿,曾官至宰辅,曾经是变法中的二号人物。
不过,经过了太后干政一事,目前已经无法进入大宋决策的中心。
即使这些这些在曾经的大宋,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在当年,可是都没有人能够染指前三名。
他的族侄章衡,则是那年的状元。
至于他自己,虽然考中进士,但是由于在族侄章衡之下,深以为耻。
因而,他就放弃了当年的进士资格,转而来年再考。
当然,他与苏轼的关系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嘉祐四年,他考中进士,这次的成绩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