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宋收获日(第2页)
不知今日官家在职田召见与他,究竟会是何事?
“蔡卿,召见你来此的目的,是想让你统计一番,今日这片田地中的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
让身为户部尚书的他亲自统计吗?
蔡京的直觉告诉他,此事非同一般。
缓缓转过身子,蔡京看到有许多的禁卫,怀中抱着一些他先前从未见过的玩意,然后将之垒成一堆。
蔡京粗略地看了一番。
除了稻米与小麦之外,其他的东西,他见过没见过。
“官家,这些是?”
赵煦一个眼神示意,章惇便领会了其意思。
他站起身,开始为蔡京介绍起今日收获的粮食。
随着章惇的介绍,蔡京麻了。
这些垒成堆的玩意是粮食,是作物。
但是这些作物的名字,他听都没听过,甚至都未曾在典籍上看过。
现在的蔡京很是怀疑,官家口中的这些粮食能不能吃。
当然,他可不会傻到直接问官家,这些粮食能不嫩吃。
因为刚刚官家说的话已经说得很明了了,只是让他统计产量。
因而,只需要遵照命令即可。
随着几位禁军,将一个能够称百斤重的太府秤抬出,如火如荼的称重工作便开始了。
对于蔡京而言,这一切都是轻车熟路,因而,没有花费多长时间,便已统计完成。
不过,令他有些惊讶的是,官家让他称重的作物,个头可都是不小,
就是不知道,亩产如何,吃起来味道又怎样。
如果味道尚可,亩产能够略微达到占城稻的水平,那说不定可以略微推广一番。
将数据统计完成,蔡京来到了赵煦面前复命。
“官家,臣已统计好一切。”
“产量如何?”
“禀官家,稻谷产量为一千零一十二斤,小麦产量为八百八十斤,番薯亩产两千八百九十七斤,玉米一千零五十九斤,土豆两千六百六十七斤。”
虽然赵煦先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如今在得到确切的数据后,他整个人也是精神一振。
如此看来,确实如李格非所言,这些作物的产量都能达到千斤。
虽然小麦差了一点,但是在番薯与土豆那庞大数量的加持下,这一点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只可惜,番薯与土豆不能频繁种植,不然会有伤地的风险。
不然的话,赵煦恨不得将大宋全国都种上番薯土豆。
一旁的章惇在听到产量的具体数值后,也是震惊地说不出话。
竟然真的给苏轼做到了。
毫无疑问,苏轼回到京师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而且,其必定能够历史留名!
汇报完的蔡京,这时候一头雾水。
为何官家在知晓了这些作物的产量后,便不说话了。
“蔡卿,不知我大宋稻谷与小麦去年亩产如何。”
“禀官家,根据去年户部的记录,我大宋稻谷亩产约为三百三十八斤,小麦亩产约为一百八十九斤。”
赵煦此刻攥紧了拳头。
换而言之,苏轼献上的稻谷的亩产是他大宋去年亩产的三倍有余,至于小麦,则是近五倍。
不可思议!
这时的蔡京,也注意到了问题所在。
“官家,莫非刚刚称得的重量是……”
“没错,乃是其各自一亩地的产量。”
这……
怎么可能!
要知道,占城稻才传到大宋不久,就使得大宋的稻谷产量,能够稳定地在三百斤以上,这较之隋唐,提升巨大。
而小麦则是与隋唐时期相差不大,因为其不像占城稻那般,有着优秀的麦种。
蔡京这时看向他刚刚记下的产量,咽了口唾沫。
如果按照管家所言,那……现在大宋的作物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
这让户部尚书蔡京,生出了一股如梦似幻的感觉。
就在北宋君臣,因为产量,都震惊地说不出话的同时,有两辆马车来到了此处。
“啧,高明,不得不说,这北宋不愧是大隋的五百年后,这些士卒们穿着的甲胄可真不错。”
杨广掀开马车的帷幔,看向外面井然有序的禁卫,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一旁的李承乾默不作声。
因为他感觉,这些士卒身上穿着的铠甲,极像他们大唐的乌锤甲与山文甲,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