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哲宗赵煦
听着眼前年轻人口中所吐出的哲宗二字,赵煦的神情一怔。
哲……宗……
这便是他的庙号吗?
看起来,他的继任者也是给他取了一个开创性的庙号啊。
就如同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一般。
虽然在大宋以前,没有哲宗这个庙号,但是赵煦能够从这个庙号中,看出些其他的东西。
在唐朝以前,谥号是谥号,庙号是庙号。
其中谥号就是后世对一任帝王的评价,其有好有坏,也有中性的。
庙号则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主要是指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用于表示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对其生前的行为进行评价。
但是自唐朝开始,谥号与庙号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谥号不再是以往的单个字,而是演变得越来越长。
就例如唐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近乎是极尽赞美之词。
从那时起,谥号就失去了原本批评的功能。
到了大宋时期,谥号与庙号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转变。
谥号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赞美之词,长达十余字,已经没有了恶谥。
至于庙号,则是充当了一部分以往谥号的功能。
就例如他大宋仁宗的庙号仁字,便可在谥法中找到对应的那一项。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
这也确实是反应了仁宗的功勋。
至于他,哲宗的哲字,也同样能够在谥法中找到解释。
知人曰哲,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在谥号中,这也算的美谥了,也符合他的所作所为。
只是不知道,历史上的他,有没有实现心中的愿景。
带着疑问,赵煦也是点了点头,对着张泊缓缓说道。
“好。”
见赵煦同意,张泊也转过身子,带着赵煦与李清照两人,向着餐厅方向走去。
仔细回忆着刚刚店家的面容,赵煦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在他进入食肆之前,他原以为此地的主人,乃是一个鹤发童颜一般的老者。
但是现在看来,却是一个穿着与普通百姓无异,年纪与他相仿的年轻人。
不过,赵煦可没有一丝轻视对方的念头。
从对方刚刚与他交谈时的自信从容,赵煦便知晓,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不是一般人。
即使没有经历刚刚那种匪夷所思之事,他也会高开对方几眼。
至于现在,他已经完全将对方当成了一位隐世高人。
当然,必要的试探还是在所难免的。
要想让他完全相信,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
进入屋中,赵煦便感觉到一股凉快之感扑面而来。
“喝些什么,喝茶还是快乐水,算了,还是喝茶吧。”
张泊原本是想让赵煦做个选择题的,但是他突然想起,现在的赵煦,按照时间的发展来说,应该还有不到半年的寿命。
万一喝碳酸饮料喝出个好歹来,那不就完犊子了吗。
因而,还是一切从简,喝茶吧。
大约经过了两三分钟的泡制,张泊便将两杯茶递到了赵煦与李清照的面前。
赵煦看着碗中之物,抬起头看向张泊。
“店家,这是茶?”
“是啊,是不是和宋朝的茶有很大的差距。”
赵煦有些木然地点了点头,算是承认了这件事。
这可不是有很大的差距,甚至都能算作天壤之别了。
与唐朝时期的煎茶之法不同,大宋流行的乃是点茶之法。
其是将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后,放进模具压成茶砖,再烘干、捣碎、碾成碎末,筛出茶粉。
然后再将茶粉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接着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这便是点茶。
点茶过程结束后,茶汤表面会形成一层“茶乳”,以此,兴盛起了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
斗茶。
根据茶汤的色泽、泡沫的细腻程度以及挂杯的现象,来评判点茶技艺的高低。
至于店家递来的茶……
略泛着绿意的茶水伴随着孤零零的几片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