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三百五十九章 苏子瞻(第2页)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苏轼乃是旧党,反对变法,而他,继承父亲神宗遗志,毫无疑问,是站在变法这一边的。

 因而,在他执政后,便将隶属于旧党的苏轼一路贬谪,一直贬到了罕有人至的儋州。

 直到……

 为大宋立下了不世奇功的李小娘子向他请求,他这才将苏轼召集回来。

 但是,说起来,貌似他与苏

轼,也没有什么好聊的。

 “苏轼,你重回汴京,可曾前往一趟李小娘子那。”

 “李小娘子?”

 苏轼有些疑惑,努力地在脑海中搜寻着这个名字。

 “李小娘子,李清照,乃是你学生李格非之女。”

 “清照?”

 对于学生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他早就有所耳闻。

 只是没想到,他竟然会在陛下口中听到清照之名。

 怀着种种疑问,苏轼拱手道。

 “回官家,臣回汴京后,第一时间就来面见官家,并未前往李格非的府上。”

 “既然如此,那你便前往一趟吧。”

 官家既然都发话了,苏轼也没有太过纠结,而是缓缓退去。

 出了垂拱殿的苏轼,脑海中还在回忆着刚刚官家与他的交谈。

 这时,他的身后,一道冷哼之声传来。

 “运气不错,被贬儋州,都能够活着回来。”

 苏轼不用回头便知晓,发出冷哼之声的,是他曾经的好友章惇。

 “子厚……”

 盯着眼前的苏轼,章惇一脸寒意。

 曾经的他,为了苏轼,那可是连前途性命都豁出去了,结果呢,在他落难的时候,苏轼干了什么?

 “苏轼,现在乃是在宫中,理当以官职相称,你应该称呼我为左相。”

 苏轼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

 “子厚,关于当年那件事,我很抱歉……其实……”

 “哼,还有什么好说的,恐怕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我会重登相位吧。”

 章惇说完,便甩袖离去,丝毫没有听苏轼解释的意思。

 望着章惇离开的背影,苏轼无奈地叹了口气。

 如今,还是先行前往去一趟文叔的府中吧。

 至于与好友解释一事,还是来日再说吧。

 苏轼出了宫,正欲登上马车,便又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呼喊声。

 “东坡。”

 苏轼循声望去,就见端王赵佶正在马车上向他招手。

 “端王殿下。”

 苏轼来到赵佶的马车前,向着赵佶拱手道。

 “苏轼,想来你的目的地,也是李小娘子家吧,走吧,上来一同前往。”

 “这……”

 苏轼被赵佶的一番话说的一愣。

 他没想到端王的目的地,同样是他的学生李格非的宅邸。

 难不成,因为他的这位学生,献上了亩产千斤的作物,使得官家与端王,对其青睐有加。

 不对!

 官家与端王的语气,很明显超出了青睐的范畴。

 忽地,苏轼意识到一件事。

 无论是官家,亦或者是端王,他们都并未提及他的学生李格非,而是都提到了清照。

 换而言之,目前他所不能理解的一切,或许都与清照有关。

 “东坡,东坡。”

 赵佶伸出手,在苏轼的面前晃了晃。

 这时苏轼也回过神来,忙是给赵佶拱手道歉。

 “行了,东坡,快上车吧。”

 见盛情难却,苏轼也就登上了赵佶的马车。

 随着马车缓缓开动,苏轼犹豫了一番后问道。

 “端王殿下,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询。”

 赵佶摆了摆手,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东坡,有什么话直说便是。”

 “端王殿下,不知前段时间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如何?”

 “哦,你说那个啊,我听六哥提到过,说是大丰收,而我大宋预计在明年开始大规模的种植。”

 “也就是说,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是真的!”

 赵佶看着微张着嘴的苏轼,点了点头。

 苏轼的震惊持续片刻,他又向赵佶抛出了一个问题。

 “端王殿下此行前往文叔的宅邸,难不成是有着要事?”

 倏然,苏轼瞅着眼前十七八岁的赵佶,再联想到正值碧玉年华的李清照。

 该不会……

 不过,令苏轼有些失望的是,端王赵佶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