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四百一十九章 苏轼与章惇的恩怨

 赵煦的想法,张泊很是清楚。

 事实上,自熙宁二年(1069)至宋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的这十五年中,北宋确实因为王安石变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早些年,因为要削弱官员的权力,所以北宋实行一个职位多名官员,这使得朝廷机构庞大且臃肿,冗员就此诞生。

 而为了抵御西夏,辽国的威胁,北宋实行养兵的策略,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为了防止宋太祖赵匡胤那般武将专权之事再度发生,北宋朝廷便让武将之间频繁调动。

 这虽然不会使武将势大,但是也造成了将不识兵,将无常兵的情况。

 后果便是北宋军队虽多,但是战斗力极其低下,这便是冗兵的由来。

 冗员与冗兵,加之统治者不加节制,大兴土木,就造成了冗费。

 在此三冗之下,北宋的财政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宋真宗与宋仁宗年间还行,每年的赋税还能够有些结余,到了宋英宗时期,财政便已经开始了入不敷出,每年的赋税甚至抵不上每年的支出。

 然后,宋神宗与王安石这对君臣便闪亮登场。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直接拯救了当时濒临崩溃的北宋。

 例如青苗法,一方面可以使百姓获得低息贷款,避免地方豪强用高利贷对百姓进行盘剥。

 但是另一方面,低息贷款也是贷款,也有利息,算是变相地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募役法也是如此,百姓交钱免除徭役,然后由朝廷出面雇人,一来一去,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市易法大差不差,在货物滞销时由朝廷出面收购,在市场短缺再卖出,避免商人垄断的同时,朝廷再度增加一笔收入。

 在这么多额外收入的加持下,北宋的三冗危机就此迎刃而解,国库重新变得充盈,甚至达到可供朝廷二十年支出的程度。

 那时的北宋,真可谓是一派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除了解决了北宋的财政问题,王安石变法还解决了北宋军事上的问题。

 比如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

 此举加强了地方治安,使地方拥有了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将兵法,选拔有经验的将领长期统率军队,代替轮换制,并加强训练。

 此举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解决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弊端。

 保马法,废除了原先的牧马监养马,转而鼓励民间养马,采取自愿原则,由朝廷提供马匹资金,养马者可抵扣部分赋税。

 此举降低了朝廷养马成本,极大地增加了马匹数量,增强了军事储备。

 这些强兵之策,将北宋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局面扭转了过来,为后来宋哲宗赵煦数次大胜奠定了基础。

 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才造就了如今北宋那繁荣的景象。

 所以张泊很理解宋哲宗赵煦为什么如此推崇王安石变法。

 不过,即使王安石变法在宋哲宗赵煦眼里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在身为后世人的张泊看来,王安石变法是有着不小的弊端的。

 “哲宗,虽然王安石变法看上去确实给大宋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令大宋能够拥有此等局面。

 但是现在的大宋,应该有一些问题已经悄然浮现。

 就拿青苗法来说,虽然这是针对百姓的低息贷款,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会为了指标,而强行摊派贷款,迫使普通百姓背上贷款。

 如果遇到天灾以及粮价波动,百姓便会无力偿还。

 以钱代役的募役法本意是想减轻百姓劳役负担,但是穷苦百姓无力缴纳“免役钱”,只能被迫逃亡或者卖地。

 市易法则变为了朝廷把持市场交易,官员借机压价收购、高价出售,演变为与民争利的工具。

 而地方官员为了完成均输法的采购任务,强征物资,加重百姓负担。

 保甲法强制百姓参与军事训练,占用农耕时间,导致百姓收入减少。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这……”

 赵煦面露难色。

 以上的问题有一些他是明确知道的,但是与变法的收益相比,他觉得那些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